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部分

這樣一今後臺極硬的市領導女婿,又才華橫溢,還是在大學裡就入黨的優秀名牌大學畢業生,這樣一個條件綜合起來,安在濤的“出走”其實並不那麼令人驚訝。

濱海晨報領導班子裡,唯一感到可惜的是黃澤名。黃澤名非常看重安在濤的才氣和沉穩有度的工作作風。有才氣、有衝勁、有韌性和責任感,這是作為媒體人最完美的品質。他在潛意識裡將安在濤當成自己的接班人一樣來進行培養,本來想過上兩年就讓安在濤主持新聞部,再熬上幾年的資歷,就讓他進班子,好為將來接自己的班做準備。

可惜了。黃澤名嘆了口氣,望著安在濤,小安,說心裡話,我還真是不想放你走。你能不能再考慮一下,做媒體也一樣能出人頭地”

安在濤微微笑了笑,沒有說什麼,他的沉默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

黃澤名搖了搖頭,又肪戶擺年,“既然你心不在媒體,我也留不住你。去吧。希來並途無量。”

天灰濛濛的網亮,老虎山景區附近青山村的農婦菊花就爬了起來,倚著門梳頭。面前的院子清冷而落寞,呼嘯的北風颳著,捲起了一地的黃葉。她站著安了一會兒呆,然後生灶火煮豬食。

菊花患有風溼性心臟病,結婚後所有重活都是張建築幹。現在丈夫死了。她被捲入了一個旋渦之中。在丈夫埋葬的土地上,幾個家媒體記者找到這位農婦,而同時,她還感覺到地方政府的壓力如一面牆向她倒來,完全不同張建築倒下帶給她的壓力。

她後悔向縣政府遞交了那份求助信。“如果可以選擇,寧願丈夫張建築悄無聲息地死去,也不要像現在這樣沸沸揚揚。”她這樣對一個來採訪的記者說。

安在濤坐在進京的火車上,盯著手上的這份東山晚報,報紙的二版上有東山晚報轉載經濟日報記者劉彥採寫的一篇報道。報道的主人公。安在濤也認識,就是當初那個救人的山村退伍兵張建築,此刻張建築已經因病情惡化無錢醫治而死去。

青幹班要在口月日才開學,為期一個半月,到春節前結束。現在才是月侶日,按理他不該去這麼早。但他接到通知,他關於高架橋的報道獲得了公共新聞傳播獎的一等獎,要進京領獎。這個獎項是國內新聞業界的最高獎項,有新聞媒體業界“新聞金像獎”的別名。

安在濤乘坐的是軟座,旁邊傳來列車員推著小貨車賣小吃的聲音。安在濤瞥了一眼,繼續俯身看著劉彥的報道。

“鵬年舊月日。張建築委託戰友給縣上的一位領導寫求助信:“我救了引人的生命,現在求領導救我的命。信中,張建築第一次詳細向外界講述了他救人的經過,以及他遭遇的巨大困難。已經過去整整舊天,求助信仍然沒有迴音。同時寫給縣上其他相關部門的求助信,也沒有訊息”

“生活之悲,以之為窺。一個救了引個人的英雄最後因沒有錢離開醫院而等死。因為求助政府和領導的信沒有迴音,絕望的菊花吞吞吐吐地和張建築商量:回家吧,這院住不起了!“我看得出來,他不想出院啊,他對我說,回去不就是等死嗎?,菊花說,為治病已經欠了幾萬塊錢,如果他不在了,光靠她和兒子,不知多少年才能還清”

“有錢生、無錢死。沒想到英雄也是這樣。按理一個救了引人的英雄求助於政府,政府應該及時救助,可英雄和他的家人望穿秋水,也沒有聽到官員的迴音,為什名對求助莫不關心?難道領導們都是冷血麼?假如救人英雄張建築不是農民,是位警察或公務員,我想結局就可能要改寫

安在濤嘆了口氣,他也沒有想到張建築竟然會意外地走向了生命的毀滅。張建築的事情曝光後,他才聽說,原來張建築本就有舊疾,因為那天救人受涼染上了重度肺炎。因為無錢去大醫院做系統的治療,一再耽誤之下,病情終於惡化最終不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