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三十章 過小年

人當然不熱鬧。

就像後來過年,家裡兩三口人,有時候孩子過年都不回來,那能熱鬧嗎?

等劉青山煮完餃子,先用笊籬撈出來幾個,放到鍋臺後邊,然後把一直放在碗架子後面的灶王爺像請出來。

他是一家之主,所以祭祀名義上的一家之主的事兒,就歸他了。

前些年鬧得兇的時候,這些東西統統掃清,這兩年,又有賣灶王爺的了,就是畫在紙上的,比較簡陋。

在灶臺上又擺了一盤子灶糖,也就是上些日子趕集買回來的關東糖,然後,劉青山嘴裡就開始唸叨:

他們這邊祭灶,專門有一套磕兒:“灶王爺,本姓張,騎白馬,拿銀槍……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唸完這些,把灶王爺的像放到用秫秸扎的一隻大公雞上,塞進灶膛裡一燒,灶王爺就去玉帝那邊報到去了。

等到年三十,再把灶王爺接回來,繼續擔任一家之主。

簡單的儀式結束之後,老四老五在外面放了兩掛鞭炮,大夥就進屋吃餃子,滿滿的兩大桌子,歡聲笑語,好不熱鬧。

“我要吃麥穗餃子!”

小老四嘴裡咋咋呼呼的,從盤子裡夾了一個麥穗形狀的餃子,先放到山杏碗裡,然後自己又夾了一個,美滋滋地吃著。

這麥穗餃子,都是林芝包的,她手巧,麥穗餃子寓意著豐收。

其實無論是餃子皮兒還是餃子餡,都是一樣的,不過小孩子圖個稀奇,總覺得這樣的餃子更好吃。

“那俺就吃這個合子,一家人和和美美的。”

劉青山夾了一個兩層皮中間是餡兒的合子,一般這個都是包到最後,用來蹭盆邊子的,沒啥餡兒,不過寓意很好。

等吃完早飯,小老四和老五出去跑了一圈,就回來彙報:“哥,支書爺爺家的燈籠杆都豎起來啦!”

他們這邊的風俗,過年都要豎一個掛燈籠的木頭杆子,最上面綁上樹杈,用彩紙裝飾得花花綠綠的。

和外國的聖誕樹,倒是有幾分相近,也不知道是不是從毛子那邊傳過來的?

這個燈籠杆的來歷也挺多,流傳比較廣的,與姜太公有關。

姜子牙封神之後,發現忘記封自己了,沒法子,就蹲到燈籠杆的上面。

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從滿族傳過來的,努爾哈赤祭天用索羅杆,老百姓弄不了索羅杆,就豎個簡化版的,慢慢就演變成燈籠杆。

過年的時候,豎起高高的燈籠杆,掛起打燈籠,亮亮堂堂的,過年的氣氛不是一下子就有了嗎?

聽了倆小不點的彙報,劉青山也一揮手:“那咱們也把燈籠杆豎起來!”

倆小傢伙立刻樂得直蹦,劉青山說完自己也笑了:“咱們這麼做,俺咋有點傻子過年看街坊的感覺呢。”

他們要豎燈籠杆,二姐劉銀鳳就開始扎燈籠。

二姐手巧,年年扎燈籠的活兒,都是她的,先用秫秸扎出骨架,然後貼上白色的燈籠紙,最後再用彩紙來裝飾,描龍畫鳳的,非常好看。

劉青山則拎著一把斧頭,領著倆小不點去砍樹枝子。

這個最好是用松樹的樹頭,因為松針是綠的,再配上彩紙,顯得特別有生機。

不過一個燈籠杆就破壞一棵小樹,劉青山是不會這麼幹的,他還計劃著,等開春領著大夥栽樹呢。

來到房後,找了兩個比較圓溜的榆樹杈子,爬到樹上砍下來,兩個小傢伙各自扛著一個,拖拖撈撈地往家走。

他家和爺爺家,所以弄了倆樹杈子。

剛走到大門口,就聽身後有動靜,是一陣低沉渾厚的呦呦聲。

山杏不用回頭,就歡呼一聲:“是大鹿鹿回來啦!”

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