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誌。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魚化龍:
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係。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龍的形式
坐龍:
坐龍呈正襟危坐的形式,頭部正面朝向,頦下常設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態伸向四個方向,龍身向上蜷曲後朝下作弧形彎曲,姿態端正。坐龍一般設立在中心位置,莊重嚴肅,上下或左右常襯有奔騰的行龍。在封建社會中,坐龍是一種尊貴的龍紋祥。
行龍:
行龍呈緩緩行走狀,整條龍為水平狀態的正側面。行龍常常作雙雙相對的裝飾,構成雙龍戲珠的畫面,常裝飾在殿宇正面的兩重枋心,器皿的狹長形裝飾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單相出現時,龍的頭部常常作回頭狀,使畫面更顯生動。
升龍:
升龍的頭部在上方,奔騰飛舞,呈升起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上方飛昇,稱“左側升龍”,龍頭往右上方飛昇,稱“右側升龍”。升龍又有緩急之分,升騰較緩者,稱“緩升龍”。升騰較急者,稱“急升龍”。頭部在上的升龍又作往下的動勢,稱為“回降龍”。
降龍:
降龍的頭部在下方,奔騰飛舞,呈下降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下方俯動,稱“左側降龍”,龍頭往右下方俯動,稱“右側降龍”。降龍又有緩急之分,下降較緩者,稱“緩降龍”。下降較急者,稱“急降龍”。頭部在下的降龍又作往上的動勢,稱為“回升龍”或“倒掛龍”。
雲龍:
泛指奔騰在雲霧中的龍。龍和雲是結合在一起的,雲,是產生龍的基礎。而龍噓出的氣便成了雲。雲龍紋就是雲和龍的共同體,將龍的頭、尾、腳“打散”又和抽象的雲融匯在一起,顯示出一種似雲非雲,似龍非龍的神秘圖案。
草龍:
是一種含有龍形象的卷草圖案,又叫“卷草纏枝龍”。頭部有明顯的龍頭特徵,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圖案。整體往往呈現出“S”形的主旋律,並將“S”形繼續延伸,產生一種連綿不斷、輪迴永生的藝術效果。頭部與卷草曲捲的豐富變化,形成動靜參差、相互呼應、層次豐富的畫面。在構圖上,採用均衡的形式,講究曲線美,富有動律感。在表現形式上,則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帶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紋”內容,綜合到一個畫面,給人以想象的餘地。卷草纏枝紋常應用在建築、傢俱和器皿的裝飾上。
柺子龍:
柺子龍源於草龍,又脫胎於草龍,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柺子龍的線條裝飾顯的挺拔、硬朗,轉折處呈圓方角。龍的頭部也呈方圓形,整體協調一致,簡潔、明快,又有一定的裝飾意趣,常用在傢俱、室內裝飾及建築的框架上。
團龍:
把龍的形體適合為圓形稱為團龍。它源於唐代,明清時運用較為普遍。“四團龍”、“八團龍”等團花定為當時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飾上有四個或八個團龍是最尊貴的。後來發展為十團、十二團、十六團、二十四團,數量越來越多,使用範圍也放寬了,織錦、刺繡、 陶瓷、建築、傢俱等裝飾上都有團龍,團龍適用性強,又保持了龍的完整性,裝飾味也很濃,運用十分廣泛。團龍的表現形式也很豐富,有“坐龍團”、“升龍團”、“降龍團”等。團龍的圓邊還裝飾有水波、如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