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及未見祖母最後一面的悲痛筆墨也會流下眼淚,可王瓊卻不為所動。
朱厚照對別人的傷心事一向不太關心,而南贛匪患的平定的確是王瓊舉薦王陽明的功勞,所以他也就不想有什麼立場。他對王瓊說,你呀,和王陽明好好談談這件事,人家非要退休,你就不要強人所難。又對陸完說,這件事就暫時聽王瓊的吧,你們吏部把他的退休申請打回去。
王陽明接到吏部“不準致仕”的信後,嘆了口氣。他的學生問他:“我聽說老師您年輕時就立下經略四方的志向,如今天下不安,到處都是可以建功立業之地。您為何屢屢辭職呢?”
王陽明思索半天,才道:“當年年輕氣盛,自龍場之後,這種心態平和了很多。因為我終於想明白,人有建功立業的心沒有錯,但千萬不要把這種心當成常態。我們應該時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鏡,物來則照,不要刻意去追求。你把自己鍛造成一個良知光明的人,這種機會總來找你。況且,我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傳播心學,讓天下人知道聖學法門,相比而言,建功立業就成了副業。”
又有弟子問他:“如果您在年輕時被派來剿匪,您能成功嗎?”
王陽明痛快地回答:“恐怕不能。”
弟子問:“為什麼?”
王陽明回答:“我早已說過,年輕時涉世未深,內心浮躁,心不定就難成事。人非要經歷一番不同平時的劫難才能脫胎換骨,成為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人。”
弟子問:“如果沒有磨難呢?難道去主動找嗎?”
王陽明回答:“當然不是這樣。我是從磨難中得到了真諦,人只要時刻格心,讓良知不要被人慾遮蔽,就都能成功。”
1519年前半年,王陽明就是在這種和弟子有聲有色的講學中度過的。他沒有再向中央政府遞交退休申請,他的身體雖然恢復了許多,但遠不及正常人健康。有一段時間,他曾想起他的妹夫、最得意的大弟子徐愛。徐愛病逝於1517年農曆四月,正是王陽明在贛州大興書院之時。
徐愛字曰仁,號橫山,浙江省餘姚馬堰橫上村人。1508年,年僅二十一歲的他高中進士,被朝廷派到祁州(今河北安國市)擔任州長(知州)。兩年後,霸州文安縣(今河北文安)居民劉六、劉七憑藉在地方上的勢力發動武裝起義,徐愛在祁州堅壁清野,抵抗二劉。二劉失敗後,中央政府曾對其點名表揚。
徐愛為官清正廉明、勤奮敬業,在知識分子圈中享有美譽,後來調至南京建設部工作(南京工部郎中)。就是在南京當差時,得知王陽明講授心學,於是登門拜訪。相談之下,深為王陽明的“心即理”理論而折服,於是,對其北面而拜稱弟子。他是王陽明建立心學後的第一位弟子,後來,又深深地愛上了王陽明的妹妹王守讓,娶之,由此又成了王陽明的妹夫。
徐愛和王陽明討論最多的就是《大學》宗旨問題,王陽明為其辨難解惑,使徐愛對王陽明心學的認識深入骨髓。隨著王陽明弟子的與日俱增,很多弟子對王陽明的良知學有不明之處,徐愛就充當了大師兄的角色,為他們辨難解惑。
1516年年末,王陽明受命到江西剿匪。王陽明在中央政府屢次催促下不肯上路,最後一次,徐愛勸王陽明,如今天下紛紛議論,您還是走一遭吧,我願意永遠跟隨您。王陽明大為感動。1518年農曆三月,王陽明剿匪功成。徐愛希望能和王陽明一起回浙江餘姚,終身膜拜王陽明。同時,他還引用名言道:“朝聞道,夕死可矣!”想不到的是,竟一語成讖,就在他回老家看望父母時,一病而死,年僅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