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這就是“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故事。可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好景不長,丹朱又覺得下棋太束縛自己了,還很費腦筋,終於不再下棋了,繼續過自己以前的自由生活。散宜氏很痛心,一病不起最後逝去,堯大怒,將丹朱遷到了南方。
堯當政後依然非常簡樸,時刻注意傾聽百姓的意見,愛民如子,曾置欲諫之鼓,隨時聽取別人的意見或建議,有人擊鼓,堯會立即趕到。
堯帝時代,民族大融合基本完成,龍圖騰被確定,“龍的傳人”在堯時代已被世人公認。
堯時代,天下洪水氾濫,百姓多有流離失所,舉家遷徙的現象,就連堯也曾從帝丘遷都到太原,建起了古唐城,於是太原有了唐城的名字,後又遷到了平陽(山西臨汾)。
堯高度重視此事,問大臣“誰將來能做我的接班人,將天下治理好?”一個叫放齊的人說嗣子丹朱不錯(有拍馬屁的嫌疑),堯大呼“頑兇,不可!”(馬屁拍在了馬腿上)。一個叫讙(huān)兜(後來犯了罪,跳南海自殺了)的人說共工可以,這個共工和與顓頊爭帝位的不是一個人,他們都是共工氏的首領,共工氏部落是炎帝部落演化出來的三支之一(另兩個是四嶽和氏羌)。堯說共工言過其實,不能用,後來共工果然如此。堯又問天下大洪水,誰能治理,四嶽的首領說鯀可以,這個鯀就是禹的父親。堯說鯀經常抗命會危害本族的利益,不行。但四嶽說:“不試試怎麼能知道呢?不行了再換。”於是堯就派鯀去治水了,結果試了九年一點功績都沒有,此時舜即位,命祝融氏將鯀殺死在羽山。這是堯這輩子最大的失誤,但從對話可以看出,堯看人是比較準的。
堯晚年時,一直想找個合適的接班人,於是四處訪賢,訪到的賢人有方回、善卷、披衣、齧缺、許由和子州支父等,想傳位給他們,但都遭到了拒絕。方回曾煉食雲母為人治病,但只想做普通老百姓;善卷重義輕利,不貪富貴,但也只是一心當隱士;披衣又叫蒲衣,堯拜為老師,但披衣也只是給他講了很多大道理,並沒有做天子的心;堯想把天下讓給賢人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說自己現在有病,要去治病,沒辦法接受。堯於是去找許由。
許由,品德高尚,才智過人,是許姓的始祖,被稱為隱士的鼻祖。許由的師父是齧缺,齧缺的師父是王倪,王倪的師父是披衣。堯問許由,齧缺可不可以做天子,許由很瞭解師父,說師父雖然很聰敏,但正是因為過於聰明會去過問並干涉管理很多事情,反而會使天下得不到安寧,他只適合做部族首領,不能做天子。堯於是讓許由做自己的接班人,許由說天下已經治理的很好了,我去了只是去撿現成的,是有名無實的虛名而已。我只適合做廚子,悠然一生,不適合做天子。後來,許由為了躲避堯,隱居在岐山下,耕田而食,過得很快樂。但後來還是被堯打聽到了下落,堯又派人去請,說如果不接受帝位,就出任九州長吧。不料許由聽了後立刻到穎水邊去洗耳朵。許由的朋友巣父恰巧路過,問為什麼,許由說自己聽到了不乾淨的話,要把耳朵洗乾淨。巣父冷笑一聲,說許由完全是自找的,因為以前在外面招搖把自己的名聲搞得太響,批評許由“浮游於世,貪求聖名”,許由很慚愧,立即用一方池的清水洗耳拭目,表示願意聽從忠告。後人為頌揚許由知錯就改的美德,將此池取名洗耳池,這就是洗耳恭聽這個成語的出處。而之前的穎水被命名為洗耳河。
帝堯轉了一圈又一圈,還是沒找到合適的接班人,最後對四嶽說:“我的位子給你怎麼樣?”四嶽一聽馬上回答:“我哪行?”堯說:“那你推薦個人來吧。”四嶽於是說:“民間有個叫虞舜的人,至孝大賢,是個合適的人選。”堯於是決定對其考察一番,三年後,堯得舜很不錯,就讓位給了舜(起初為讓舜攝政),至於考察過程在舜的故事裡會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