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公劉22歲時將中心遷到南崗(今甘肅寧縣城西),擴充套件了勢力範圍,史稱公劉遷囪。他“復修后稷之業”,勤務耕作,造農具,置田園,種五穀,發展畜牧業,興修水利,並且向周邊地區傳播農耕文化,使得當地居民迅速富裕起來,周邊的人們聽說後,紛紛遷來歸附他。周朝的事業就興盛於此時。所以詩人們創作歌曲來懷念他,詩歌詳見《詩經•大雅》。

不窋、鞠陶和公劉都有廟宇,三人被周人尊稱為“三王”或“三聖”。

公劉死後有慶節,此人繼承祖業,在豳地(不是北豳)建立了豳國。

之後又傳了N代,才到了本文的主人公:古公亶父(姓名為:姬亶父)。

大概經歷了很多代,祖業又衰敗了,古公亶父思修后稷和公劉大業,積德行善,受到了國人的愛戴。

這時候,西北邊地的戎狄薰育族來侵擾,“欲得財物”,古公亶父就主動給了他們財物。不料他們是慾壑難填,又要進攻,“欲得地與民”。豈有此理,得寸進尺啊你們!豳國的老百姓憤怒了,紛紛摩拳擦掌,抄傢伙就要和戎狄大幹一場。就在這時候,古公亶父說:“老百姓擁立我,是希望君主保護他們的利益。現在戎狄來打我,目的不過是要土地和老百姓,老百姓跟我還是跟他,有什麼區別呢?現在民眾要為我去打仗,我犧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卻去做他們的君主,我不忍心做這樣的事情。”於是就帶著親屬和手下學先祖不窋的樣子,離開豳國,翻山涉水,最後到梁山西南的岐山下定居了。

怎想,豳國老百姓知道了這件事,紛紛扶老攜幼追了過來,就連鄰國的人聽說了古公亶父的言行,也紛紛來歸從他。這麼多人怎麼辦呢?古公亶父想到,必須先解決吃飯和住宿的問題。於是他對當地進行了全方位的勘查,結果發現岐山下的周原是個好地方,這裡山好水好,在這裡長出的野菜十分好吃。於是他就率領著周人在此地開墾荒地、建造水渠並將田地劃分給各戶。同時,又吩咐諸人在這裡蓋房子。來投奔的人多有還在穴居的,古公亶父就對他們進行了開化,讓他們組成了村落。經過不懈努力,這麼多人的溫飽問題最終得到了解決。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岐山變得十分富饒。於是古公亶父率領著大家建造了城邑,建設了宗廟,建立了太社,成立了官僚機構,進行了官吏分工,最終建立了國家,定國號為周。岐山腳下太平安定,周國人過得十分幸福,人們安居樂業,紛紛歌頌古公亶父的功德。此時的周國一片和諧的景象,儼然是世外桃源。相傳,鳳凰都喜歡往岐山飛,因為那裡清平安寧。

值得一提的是,古公亶父一生只有一個老婆,即太姜,兩人恩恩愛愛,相敬如賓,一時傳為佳話。君主如此,百姓亦然。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公亶父與太姜養育了三個好兒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歷。這三子的故事我們以後再說。

最值得一提的是,古公亶父的孫子名叫姬昌,重孫子名叫姬發,姬發伐紂滅商後將古公亶父追為周太王!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三 以天下讓——泰伯、仲雍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老大叫泰伯(一作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歷。而季歷有個兒子,聰明伶俐,素有賢德,深得古公亶父喜愛,古公曾說過“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暗含了傳位於季歷再傳位於這個孫子的想法。但是按照傳統,父死其位應傳與長子,舍長傳幼的做法肯定會遭到人們的普遍反對,實行起來那是相當困難的。

父親雖然嘴上不明說,但其言行舉止早已暗含了傳幼的意思,身為長子的泰伯很瞭解他的心思。在前思後想後,泰伯認為那個侄子以及三弟都確實是才堪大任,勝過自己,由他們接替父位能更好地將周國事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