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錄。鴛衾》:“孟蜀主一錦被,其闊猶今之三幅布,而一梭織成。被頭作二穴,若雲版樣,蓋以叩於項下,若盤領狀,兩假冒餘錦則擁覆於肩。此之謂鴛衾也。”褥亦作“縟”。分坐褥涸褥兩種。先秦以草、毛為墊具,寫作“蓐”;漢以來漸以綿為墊具,寫作“縟”。其褥面有錦、練等,上繡鴛鴦、鳳凰、芙蓉等各種圖案。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古者皮毛草蓐,無茵席之家,旃蒻之美。”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無不薰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簷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宋趙希鵠《調燮類編。衣服》:“蒲花褥,九月採蒲略蒸,不然生蟲。曬燥裝入臥褥或座褥內,以杖鞭擊,虛軟溫暖,長久可用。”幕1、原指帳篷的頂蓋部分,類似今蒙古包的上蓋。後泛指帳篷。《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綬之事。”鄭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帷、今之設幕則無帷在下為異也。”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道祭》:“玄宗朝,海內殷贍,送葬者或當衢設祭,張施帳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粻之屬,然不過方丈室,高不逾數尺,議者猶或非之。喪亂以來,此風大扇,祭盤帳幕,高至八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張,雕鐫飾畫,窮極技巧。”《元史。輿服志一》:“帳幕,除不得用赭黃龍鳳文外,一品至三品許用刺繡紗羅,四品、五品用刺繡紗羅,六品以下用素紗羅。”2、門窗簾兒。《別國洞冥記》卷二:“帝寢靈莊殿,召東方朔於青綺窗,不隔綈紈重幕。”宋晏殊《蝶戀花》詞:“簾幕風輕雙語燕,午醉醒來,柳絮花撩亂。”幌指用於遮擋或障隔的幔子。多以細軟的綢帛做成,上飾花紋圖案。用於門窗、屏風等。《文選取張協》:“重殿疊起,交綺作幌。”李善注引《文字集略》曰:“幌,以帛明窗也。”唐崔湜《同李員外春閨》詩:“捲簾雙燕入,披幌百花驚。”清薛凝工《水龍吟。詠楊花。和蘇東坡韻》詞:“羅幌黏時,瓊樓著處,幾人深閉。”幬床上的單帳。其色彩有翠、丹、絳等,其質料有羅、綃、紗等。宋玉《神女賦》:“褰餘幬而請御兮,願盡心之惓惓。”《文選。潘岳》:“易錦茵以苫席兮,代羅幬以素帷。”李善注引《纂要》曰:“單帳曰幬。”唐崔融《嵩山啟母廟碑》:“霜羅曳曳,雲錦年披披,鴛鴦褥兮翡翠幬,白羽扇兮青絲履。”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你鋪排著鴛衾和鳳幬,指望效天長共地久。”
服色
指車馬、祭牲、服飾等的顏色。古代由於五德思想的流行,每一王朝都有特別崇仰的某一種顏色。以符合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如謂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漢尚黃之類。秦漢以後,新王朝建立,皆將改正朔、易服色視為關係到國運的大事。後亦泛稱各級官員的服飾。
襁緥
亦寫作“襁緥”、“襁保”、“繦緥”。揹負小兒用的布兜和繫帶。舊說長一尺二雨至二尺,闊八寸左右。《論語。子路》:“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臣青子在繦緥中,未有勤勞,上幸列地封為三侯。”張守節《正義》:“襁,長尺二寸,闊八寸,以約小兒於背;褓,小兒被也。”《史記。蒙恬列傳》:“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褓。”《漢書。宣帝紀》:“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系郡邸獄。”《後漢書。桓榮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玉篇。衣部》:“襁,襁褓,負兒衣也。織縷為之,廣八寸,長二尺,以負兒於背上也。”
衫
魏晉以來流行的一種服裝。其特點是袖口寬鬆,不需施祛,不同於袖端應收斂並裝有祛口的袍。衫有單、夾二式,六朝不論婚喪,均用白色細綢製成。隋唐以後,男子公服流行袍衫,大袖右衽,衣體寬博下長過膝,民國年間的長衫其形制猶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