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的憤怒情緒。大多數屬於勞動階層和中產階層的美國白人並不覺得他們作為白種人享受到了什麼特權。他們走過的歷程就是移民走過的歷程——因為對他們而言,沒有人贈與過他們任何東西,他們完全是白手起家。他們一輩子勤懇工作,到頭來卻有很多人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工作被輸出到海外,苦幹了一生養老金卻付諸東流。他們深感前途未卜,漸漸與自己的夢想失之交臂;在這個薪酬不見增加的全球競爭時代,機會被視為一種零和遊戲,你的夢想成真就意味著我的夢想破滅。因此,當他們知道自己的子女只能乘校車到城鎮另一頭的學校上學時;當他們聽說,為了糾正不平等現象,一名美國非洲裔得到照顧,獲得一份好工作或被一所好大學錄取,但那一段不平等的歷史根本不是他們的過錯時;當他們對城區犯罪活動的憂慮被說成是某種偏見時;不滿情緒便一天天加深。
更完善的聯邦(4)
與存在於黑人群體的憤怒情緒一樣,這些不滿情緒往往不會在相互禮遇的場合顯露。但這種不滿對至少一代人的政治結構產生了影響。對於福利政策和平權法案的種種不滿促成了里根聯盟(Reagan Coalition)的形成。為了贏得選舉的勝利,政界人物經常利用人們對犯罪的恐懼心理。談話節目主持人和保守派媒體評論員不惜付出一生的精力批駁對種族主義的不實指控,與此同時卻認為對種族不公正和種族不平等的正當討論只不過是所謂社會規範(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問題或逆向種族主義的表現。
正如黑人的憤怒情緒往往適得其反,白人的這些不滿情緒也導致注意力的轉移,忽視了中產階層的壓力的真正根源——以內線交易、有漏洞的會計制度和貪圖眼前利益為特徵的公司文化;華盛頓被遊說團體和特殊利益集團操縱的局面;只考慮少數人利益而不顧廣大民眾利益的經濟政策。然而,僅憑主觀願望要求美國白人拋棄不滿情緒,斷言他們受人誤導甚至給他們貼上種族主義者的標籤,但同時並沒有認識到他們的深切憂慮是合情合理的——也加深了種族鴻溝,阻礙了通往相互理解的道路。
這就是我們目前的情況。多年來,我們始終處於種族僵持的局面,難以自拔。與某些人對我提出的批評恰恰相反,不論他們是白人還是黑人,我從來沒有天真到以為單憑一屆選舉,單憑一名候選人參選,就能超越種族差異,更不用說是像我這樣並不完美的候選人了。
但我執著地表明一個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植根於我對上帝的信仰和對美國人民的信心——只要齊心協力,我們便能癒合一些歷史遺留的種族傷痕。事實上,若想在完善聯邦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我們無其他選擇。
對美國非洲裔群體而言,這條道路意味著承受我們的歷史重負,但不做歷史的犧牲品。這意味著繼續堅持在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享有公正待遇的要求。但也意味著將我們的具體訴求——要求改善醫療、教育和就業狀況等,同全體美國人民的共同追求相結合——為打破玻璃天花板而艱苦奮鬥的白人女性、被解僱的白人男子、忙於養家餬口的外來移民等。這意味著對自己的生活承擔全部責任——要求做父親的盡更多的義務,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子女,讀書給他們聽,讓他們懂得雖然在今後的生活中可能遇到困難和歧視,但絕不能喪失希望,絕不能消極厭世;必須始終堅信能由自己書寫今後命運的篇章。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典型美國式的——而且的確屬於保守派的——自助觀念也經常在賴特牧師的佈道詞中出現。但我從前的這位牧師往往無法理解的是,依靠自助同時也需要相信社會能夠發生嬗變。
賴特牧師的佈道詞存在的重大謬誤不在於他談到我們社會的種族主義。問題在於他的話似乎認為我們的社會是靜止的;似乎從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