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6部分

都很好,人逢喜事精神爽嘛,表嫂第二胎生了個大胖小子,她老人家每日笑得合不攏嘴。

相比而言,家裡的生意就沒那麼好了。在巨大的財政壓力之下,全縣的各類店鋪、工廠都被嚴格徵稅,甚至還得繳納個人所得稅這一在全國範圍內都沒有全面徵收的稅種。按目前的稅負,商家們被嚴格徵稅之後,又加徵個人所得稅,還能有什麼錢賺?

半年下來,縣城街上依然熱鬧但人們的生意都艱難了許多,連四嬸開的文印店都開始出現欠賬。也算還好,至少沒出現拖欠職工工資,連路橋工地上的工人工資都按時發放,全縣上下都憧憬著那條公路早日修通,對政府也沒什麼怨言。

不過,有一家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享受著特殊待遇,那就是李家明的‘山裡人家’農貿公司。

公司的生產與銷售是分開的,生產的利潤極低。當初縣裡答應了免稅,又涉及到數千農民的就業問題,再加上李家出了三個北大生及兩個在地委行署工作的子侄,這家公司被縣裡的財稅口領導選擇性地遺忘了。

也正因為被特殊照顧,‘山裡人家’與曾春控股的‘遠山’公司,獲得了超常規發展的機會。半年之內,圍繞著那兩家小水電站,兩家公司建成了六個生產基地,生產出了棉籽殼銀耳八千五百噸。

然而也僅僅是超常規發展而已,公司並沒有一夜暴富,因為棉籽殼香菇的技術壓根就不是新技術,只是受制於目前的資訊傳播不暢和地方保護才沒有擴散。曾春沒有說謊,他確實是自己研發出了這項技術,但包括他本人在內的人都不知道,這項技術其實在十餘年前,就由閩省古田人研發成功了。

以前銀耳維持在高價,那是因為那地方的人團結,批發商不打價格戰,種植戶將技術秘而不宣。李家明他們的雜木銀耳上市後,古田的大批發商不是沒關注過,但買來一比較,就知道人家是用雜木生產的,受制於原材料的供應不可能做得很大,也就沒有貿然發動價格戰,將後來者趕出這市場。

可人性這東西,來是最複雜的。重利之下,鄧灝、陳東他們和古田人能有默契,不會輕易去打價格戰,卻萬沒想到鄧灝和陳東的手下為了銷售業績、提成,會私下打價格戰將古田的那些大批發商拖進戰場。價格戰來是雙刃劍,一旦開打就不可能收住,這一打也就把價格打得一塌煳塗。

公司賺了多少利潤?

半年來,‘山裡人家’與‘遠山’公司,兩家總贏利不到兩千萬,他們的銷售公司交完稅後,也只賺了三千多萬純利。這筆意外之財得分給曾春六百多萬,劉新、帥勇、王賢成四百多萬,李家明和他姐夫只能拿兩千多萬,而且他還得分給他兩妹妹2/3。

也算不錯,有了這多出來的三四百萬,公司的融資就可以悠著點,不至於讓那些吸血鬼沾大便宜。至於妹妹們的錢,那是阿姨管的,李家明可不想讓阿姨胡思亂想。

錢是賺到了,而且是意外之財,可公司的發展勢頭也終止了。由於價格戰的原因,銀耳跌到了零售價43元/斤,而且還在緩慢下跌。可能這也是缺錢的縣裡,選擇性地遺忘他們的一個重要原因領導們想讓他們保住那千多戶農民的飯碗,讓政府的年終總結報告更耀眼一些。

這倒沒什麼,只要雜木香菇的銷售不出問題,公司就能正常經營下去,無非是放棄棉籽殼香菇、銀耳的利潤,與同行們打價格戰。市場份額這東西,只要你佔住了,等行業洗完牌,還是能有合理利潤的。可看公司報表的李家明很不解,特別是看銷售公司的報表很疑惑,產品價格下跌本應公司利潤迅速下降。古怪的是兩個公司的報表上卻明明白白地顯示,兩個公司的利潤雖然一路急劇下降,但近一個多月卻快速反彈了。

疑惑的李家明問了一問,真實原因倒很簡單,今年靠棉籽殼銀耳賺了六百多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