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2部分

著丹陽子一路來到了龍華山頂的道觀前面。兩人都是丹勁期武者,走山路自然絲毫感覺不到疲憊。來到道觀的時候,兩人都是氣不長出。

在道觀門口站著兩個道士模樣打扮的人,傅清揚一眼就看出這兩個道士是兩名武者,看樣子。不是原本道觀中的道士,應該是從凌虛觀中臨時調過來的。

傅清揚站在道觀門前,抬頭只看,只見道觀大門上方寫著四個大字:“龍華觀。”

“丹陽子長老,我聽說此道觀頗有來歷,不知可否為傅某解惑?”傅清揚見龍華觀三字挺拔虯勁,可見題字之人非同一般。不過作為一名古玩鑑賞家,雖對諸多名家的字跡都有所瞭解,但是對龍華觀這三個字卻是不知何人所寫,所以向旁邊的丹陽子請教道。

丹陽子頷首笑道:“傅先生。這龍華觀的確有幾分來歷的。相傳,清朝康熙年間,龍華大旱,三年不雨。田地龜裂,顆粒無收,百姓苦不堪言。皇帝雖派重臣賑災,但奈何災情嚴重,效果甚微。百姓知龍華山有靈,自發組織,上山祈雨。不過連續數天。依舊烈日炎炎,沒有絲毫的效果。正當百姓就要放棄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個道士。這道士容貌不凡,骨骼清奇,面如冠玉。目蘊精光。道士上山之後,作法求雨。整整七天之後,忽見風雲突變,雷雨大作,天降甘霖。之後,百姓有感於此道士的恩情,上萬民表,請朝廷為道士修道觀。康熙皇帝聽說此事之後,命工部修龍華觀,並且為那道人賜名為龍華道人。此後歷經數載,龍華觀建成,龍華道人親自題寫龍華觀三字。之後數年,龍華道人就居住在道觀之中。”

“那後來呢,龍華道人又離開了嗎?”傅清揚聽丹陽子的意思好像是說龍華道人並沒有始終居住在龍華觀內,於是主動問道。

“後來龍華道人出外雲遊,自此再也沒有回來。”丹陽子嘆息一聲,也不知道他是為龍華道人沒有回來嘆息呢,還是有意表現出一副有感慨的模樣。

“原來如此!”傅清揚也嘆息一聲,他倒是沒有多少感慨,只是覺得丹陽子都嘆息了,自己也應該嘆息一下子。

“傅先生,康熙皇帝修建此道觀還是破費了一番功夫的,不過後來多有破敗,我們凌虛觀前些年出資,又重新修葺了一番。我們現在不妨去裡面看一看!”丹陽子請傅清揚入內。

傅清揚點頭隨其入內,但見迎面就是三清大殿。三清大殿是龍華觀的主殿,為重簷歇山頂樓閣式建築。很是寬敞。殿前通廊九級石階,前館排列六根大石圓柱,立在巨大的石獅、麒麟、獨角獸柱基上,古樸宏偉,別具一格。前後簷柱和經柱共有二十八根,其中十六根刻有對聯。石柱上端的撐弓、彎門全系鏤空花刻,飛禽走獸、花草人物的形象躍然石上。上層稱廣元殿,殿外懸掛著“上善若水”、“神光普照”、“道地重輝”等匠額,殿內有八扇明代木雕屏花,鏤空雕刻著英蓉、荷花、孔雀等圖案,紅花綠葉,色彩鮮麗。正殿內供奉著道教至高無上的尊神棗三清像: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手銜靈珠,象徵洪元世紀;上清境禹余天靈寶天尊,懷抱太極,象徵混元世紀;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者君,手持羽扇,象徵太初世紀。

三清殿後,是黃帝祠堂。祠堂門前柱上是一副對聯:“歷經千古,滿山風雨吹猶在。萬里河山,盡在腹中方寸心。”

傅清揚看了之後,不禁暗暗稱許。

在腹洞前,是清朝末年所建的天師殿。殿依山勢的起伏,前低後高,旁低中高,與山巒地勢渾然一體。牌坊層層飛簷,照面、立人、抱柱上均彩繪花烏圖案,精緻美觀。天師殿屋頂重簷飛脊,凌空欲飛。隨山勢而建,階梯式遞進。最上層建有雨篷和低欄,可俯視道觀全景。殿內神龕內供奉著石刻張道陵像,面有三目,威嚴肅穆,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印,為山中之寶。天師殿因殿內地勢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