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楊宜君回答了他這一句,這讓楊益更加不解了,這和他的疑惑根本無關吧?
楊宜君只是笑笑,再不做解釋。
其實這句話已經把全部東西都解釋完了現在的孟釗已經是蜀王了,但他這個蜀王真的那麼安穩麼?外有大燕、南吳這些『鄰居』,在亂世逐漸要結束的當下,『蜀國』除非能夠一統天下,不然也是秋後的螞蚱,長不了了。
而要稱霸,以蜀國的地理位置與本錢,談何容易呢。
外面是這般光景,內裡也不平靜蜀國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歷史傳統,總能偏安一隅,如果孟家統治著蜀國,蜀國國內倒也不怎麼動刀兵。可除此之外,蜀國的統治階層卻是很喜歡內鬥的。
最常見的就是蜀人與外人之爭。
蜀國這個地方因為適合偏安一隅,所以外面亂世起來了,常見中原人過來避亂,其中少不了此時的社會精英。這些人來到蜀地,很多也是不甘平庸,會加入統治階級的。而蜀地本身的精英呢,這年頭是比較封閉,比較有地域意識的。
再加上蜀地土地、人口就那麼多,資源有限,你多吃一口,我就要少吃一口所以蜀地的統治階級內部,外來派與本地派之間斗的很厲害呢。
當楊宜君被孟釗盯上,幾乎沒法拒絕他時,楊宜君沒有像普通閨閣小娘子一樣束手就擒,而是比任何人都要大膽,直接想到了搞掉孟釗——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製造問題的人,這思路,沒毛病了。
別人的思維是有限制的,楊宜君可沒有她一旦確定了想法,就能用各種別人根本不會去想的法子實現,這就是打破了自我限制的好處了。
至於具體怎麼做?楊宜君先對孟釗進行了瞭解
孟釗上位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也沒有虎軀一震,讓所有人服氣了。在選擇向哪一派靠攏時,孟釗選了本地派,依靠他們的支援登上了蜀王寶座這樣一來,外來派就是孟釗打壓的物件了。
得到這些資訊,楊宜君就對父親楊段道:「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如今這位蜀王,外有大燕、南吳對其虎視眈眈,內有公卿對其不滿,就連孟氏一族裡,也多的是不服他的要對付他,藉助這些力量,真沒那麼難。」
像孟釗這樣的人,身居高位,被很多人擁護,同樣的,就會被很多人敵視。所謂『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麼。
楊宜君之後的操作其實並不複雜,她首先透過外公那邊的人脈,隱匿身份,鼓動了一些『外來派』,讓他們覺得向燕國投誠獻土是一個好主意——這並不難,因為隨著亂世逐漸有結束的苗頭,天下一統就在眼前,蜀國上下不少人本就有這種想法。
識時務者為俊傑麼,不丟人。
其中,外來派肯定是更積極的他們本來就是外來的,就算在蜀地繁衍生息了兩三代,那大多數也是不如本地人有『主人翁意識』的——這些人家,甚至不少長輩還活著,他們更是有著落葉歸根,生前回鄉祭祖,死後埋在祖墳的迫切願望。如果蜀國向燕國獻土,這個願望就很容易實現了。
所以,楊宜君四兩撥千斤,很容易就能讓本來就不滿孟釗的人有一個比較大的共識:降了大燕罷!
如此,既符合他們原本的念頭,能夠返回鄉梓。又能改變如今被打壓的局面——到時候蜀國都沒了,他們也不在蜀地了,還打壓什麼?
也是楊宜君運氣好,促成這一計劃時,燕國出兵北上,對上契丹,竟然真的用兵如神,收回了燕雲,甚至還更進一步,重創了契丹——這裡固然是因為燕國實力強勁、將帥用心,但不可否認也是有運氣的因素在裡頭的。
不過,事情已成定局,燕國一舉解決了身後的隱患,同時還用一場大戰徹底穩定了國內的某些不穩定因素這意味著,燕國國勢更強了。
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