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一登基,趙義德就收到兩個叔叔特殊的賀禮――起兵造反的檄文,要求新皇承認他們獨立,將周國一分為三。雖然在柳思仁的協助下,趙義德順利地收服了中央軍團,但是他的兩個叔叔擁有全國七成的兵馬,兵力上處於絕對的劣勢。更糟糕的是,吳國和越國見周國內亂,同時出兵攻擊邊境,連下數城,想乘機撈些好處。
大周帝國處於覆滅的邊緣,朝臣們各抒已見,吵來吵去卻沒人能拿出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高坐在龍椅上的趙義德乾綱獨斷地頒佈了聖旨:“起兵討逆。起全國大軍,三日後出征,先擊趙仁義,再擊趙仁信。所有朝臣及其家屬必須全部隨同出征。”
趙義德的聖旨讓所有朝臣大吃一驚,這麼大的兵力差距,不據城固守反而主動出擊,無異於以卵擊石。可惜,沒有大臣能提出更有效的解決辦法,只得跟著趙義德出征了。
大軍出動時正值嚴冬,恰逢天降暴雪,大軍更是舉步維艱。走了半個多月,突然前方的斥侯發出警報,一支大軍迎面而來。中央軍團不愧是周國最精銳的軍隊,迅速地擺開陣勢,準備迎戰。
不一會兒,一隻龐大的軍隊進入中央軍團的視線,為首的武將尤為顯眼,金盔金甲騎一匹神駿的白馬,顯得英姿勃發。走到近前,眾軍定睛一看,大驚失色,為首的武將居然是新皇帝趙義德。
原來,趙義德以緩慢行軍的中央軍團為幌子,麻痺趙仁義。自己則親率三千精騎,狂飈三千里,雪夜突入趙仁義的大營。趁著大軍混亂之機,趙義德直入中軍帥帳,親手生擒趙仁義。趙仁義為了保命,只得率軍投降了。
兩軍匯合,一起回擊已經佔領了中京城的趙仁信。趙仁信佔領了中京城,想向那些支援趙義德登基的大臣報復,無奈這些人連帶家屬都隨大軍出征了,讓他有氣沒處撒。當他準備率領大軍去夾擊趙義德時,趙義德的大軍已經臨近中京。此時,形勢逆轉,強弱易位,趙仁信的大軍再無鬥志,手下的武將趁機叛亂,將趙仁信捆起來獻給了趙義德。
一場足以讓大周帝國滅亡的危機,被新皇帝以神奇的手段迅速解決了。這個十六歲的年輕人,用完美的表現贏得了所有文臣武將的效忠,周國正式走進了新的時代。
第五十四章重逢
鎮壓了叛亂,趙義德整頓吏治,將柳思仁提升到右丞相,總領朝政,再獎賞了一批有功之功,處罰了一批貪官。君臣一心,治理國家,兩年的時間周國上下為之一新,國力有了很大提高,大周國又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
在這種情況下,趙義德和韓思仁發生了嚴重的分岐。
趙義德認為兩年的休養生息,帝。隊的戰鬥力恢復了,想起兵將吳、越兩國佔領的城池奪回來。韓思仁則竭力反對,認為無必勝的把握就開戰對周國沒有好處。
換作別人反對,趙義德早就用皇權壓服了。可是,韓思仁是三朝元老,祖父指定顧命大臣,德高望重,輔助自己治理國家也是盡心盡力,趙義德對他還是很尊重的,還是希望能說服他。
趙義德決定召開庭議,讓三品以上的朝臣都來參加討論這個問題。結果,絕大部分人支援了趙義德的意見,韓思仁應該沒話說了。沒想到,韓思仁書生本色,倔勁一上來就不管不顧了,居然使出大殺招——死諫,聲稱皇帝如果一意孤行,陷黎民於水火,他就碰柱而死。
趙義德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完全可以乾綱獨斷。出於尊重才耐著性子與韓思仁溝通,卻被韓思仁比著不納諫昏君,當場就暴怒了。
“以大不敬之罪將韓思仁打入天牢,三日後問斬。”趙義德下達了最後的旨意,不顧眾大臣求情,拂袖而去。
平心而論,兩人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並無對錯之分。新皇年輕氣盛,當然不能容忍吳、越兩國長期霸佔著周國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