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巨大的石洞,從他們立足之處向東望去,只見金光璀璨,雲海翻騰,彷彿進入了仙界。
除去天空的美景,天門臺本身也有諸多可觀之處。
蒙恬曾遙望過天門臺的景色,只是那時他在一線天對面的山坡上,視野受限。
直到今天親自登臨,方才發現天門臺上另有一番洞天福地。
彷彿,這裡是另一個世界!
天門臺佔地約一畝左右,並不大。
然而這片小小的土地上,竟然有精緻的小山丘,有涓涓流淌如手臂般粗細的小溪,還有幾株桃樹。山下的桃花已然凋謝,但或許是山中寒冷,天門臺上的桃樹此刻正盛開怒放。
微風吹拂,漫天花瓣飄落,地面鋪滿了花瓣,美輪美奐,宛如仙境。
天門臺一側,石峰凹陷的起點,矗立著一棵巨大的松樹,樹下懸掛著一口古樸的大鐘。
以前蒙恬也曾注意到這口大鐘,走近一看,才驚歎這口鐘的巨大,足有一人多高。
然而此刻蒙恬和扶蘇並未關注大鐘,他們的目光一致投向天門臺的中心地帶。
天門臺整體由一塊巨石構成,不僅是天門臺,整座雲夢山都是一塊巨石所成。
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了這般鬼斧神工的景象。
巨石堅硬無比,歷經億萬年風雨洗禮,依然屹立不倒。
然而在這堅不可摧的天門臺中央,赫然出現了幾個明顯的凹陷痕跡。
共有三個凹陷,整齊排列,明顯是由一座沉重的大鼎所遺留。
只可惜大鼎早已消失無蹤,僅餘痕跡留存於地。
蒙恬和扶蘇再次交換眼神,各自眼中都透露出震驚與喜悅。
秦滅六國後,收繳各國兵器熔鑄成十二金人。
每個金人高達三丈,重逾百萬斤!
在鑄造金人期間,蒙恬和扶蘇已遠赴河套地區。
然而透過軍報得知,僅僅是鑄造這十二金人,始皇帝便徵調了六國投降計程車卒及受罰的勞役,總計多達七十萬人!
其中有一座金人在地基建造時因承重不足倒塌,為了將其重新豎立起來,竟動用了整整八千名降兵!
八千降兵合力才豎起一座傾倒的金人,天門臺上這座大鼎,即使相較於金人稍輕,也絕非輕易能夠挪動!
恐怕需要數萬人才能抬起那座巨型大鼎!
天門臺即便竭力容載萬人,又怎能承載巨鼎下山之舉?
由此推斷,此等巨鼎定是由剛才那位跨虹離去的奇人攜走!
能承載百萬斤而行動自如,且步伐間可達百丈,凌空駕虹而去,
顯然並非世俗所稱的仙人所能為也!
自古以來,仙人的說法流傳已久,世人常常將仙人與天人混為一談,此現象源於百家爭鳴,各家各派對仙人的解釋各有千秋。
加之語言演變,古代的名詞在秦代發生了變化,造成以錯傳錯的現象。
然而,無論是蒙恬還是扶蘇,他們皆出身高貴,飽讀詩書,
所以,那位奇異之人,必定屬於天人一類!
蒙恬與扶蘇內心交織著欣喜與憂慮。
“仙”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
上古之時有異士,其靈魂能夠脫離肉身,靜坐斗室之間,神遊四海。
這種不受束縛的狀態,便是所謂的“仙”。
仙的本源含義,即是修煉精神,肉體非助益,反而是羈絆。
修仙,實則是探索如何褪去肉身的枷鎖,讓靈魂永存,達到極致自由。
換言之,追求長生不老。
若無肉身牽絆,僅剩靈魂存在,自然凡鐵難傷,無需飲食,亦可永生。
至於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