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部分

牧狀態,諸夏與戎狄雜處。尤其是趙氏、範氏、知氏近幾十年來新徵服的晉陽、東陽、鼓、肥等地,多馬、牛、羊、旃裘、筋角等物資。

加上趙氏祖先以飼馬起家,所以牛馬較別處更為便宜。當年鄭國的愛國商人弦高,就是從晉國趙氏的領地上購買了牛馬,再賣到黃河以南的周室去,半路碰到了大搖大擺玩“偷襲”的秦國人……

一般而言,在下宮左近,一頭壯實的耕牛抵粟米50石,一匹健康馱馬也抵粟米50石。

至於那些能騎乘賓士,或者拉沉重駟馬戰車的良馬,少了400石粟米,休想換到,而且也別想用草秣糊弄,時不時還得喂糧食。

所以,趙無恤的輕騎士目前只能維持三四十騎的規模,原因很簡單:養不起。

……

PS:春秋物價是根本沒法查的,只能按照《中國曆代物價問題考述》,用漢朝資料反推。

漢代的粟米正常價格應該是一石60——120錢之間(五銖錢),為了方便計算,我們取80好了。

西漢馬匹根據品種優劣,價格在4000錢——33000錢不等,所以認為劣馬馱馬是粟米的50倍,比較好的戰馬是粟米的400倍。

牛在4000錢左右,就算粟米的50倍。

對了,秦國金(半兩錢)布的換算比例是11:1

求收藏,求推薦,求三江票。

第127章 仁哉賢主!

感謝書友祥瑞1,什麼是-愛的打賞!

……

在子貢開始貨殖後,往日最多繞著成鄉牆垣巡邏的輕騎士也有了新工作,那就是作為商隊的扈衛。

子貢在下宮花費數千石糧食,也就換回了七八十頭牛馬,但趙無恤還嫌不足,因為這隻能解燃眉之急。成鄉三萬畝土地,按照五百畝分配一耕牛、耕馬來算,剛好夠用。但此外還要加上用來拉車運貨的,用來拉磨出產麥粉的,起碼還要百餘頭才行。

剩餘的幾千石粟米,被趙無恤分成了幾個部分。

首先,要將之前讓國野民眾幫忙修建匠作坊的賒債還了。老聃曾言:“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在成邑,趙無恤必須保持一個言出必行的君子形象,才能驅使民眾做更多的改變。

兩百兵卒,和那些勤勉和技術好的百工之人也有粟米甚至麥粉補貼,好讓他們在訓練或做工時激發出更大的積極性。

隨後,他又給每裡六十歲以上老人,以及在計吏僑所教授的學童們,每人都發放了部分口糧。

贍養孤寡老弱,推行禮樂教化,一向是評判鄉宰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這年頭,名聲是很重要的,和預料中的一樣,趙無恤收穫了一片頌揚之聲,如今的成鄉,除了少數人以外,基本是鐵桶一塊。

而趙無恤最重視的一項,還是鼓勵生育,他在去歲建議趙鞅取消殉葬制度,就是為了不將每年千餘人口消耗在無助於現實的喪葬上。

人口,是這個時代決定邦國存亡和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人口多,則軍賦多,軍賦的多寡決定兵員的數量,兵員的數量決定部隊的戰鬥力,部隊的戰鬥力決定勝負的優劣。

在歷史上,宗周的興亡,很大程度上就是與人口的增減息息相關。

周初時,文王、武王以周原國人為基礎,組建了“週六師”,一師2500人,六師也只有一萬五千虎賁。靠著他們,周人竟能橫掃天下,連續攻滅了密須、黎、崇等國,降服蜀等西南八國。之後揮師東進,牧野之戰,僅僅花了一天時間,就滅亡了大邑商!

但周人作為後起的部族,比起繁衍更旺盛的殷人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