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嘛!
■ 哈,這正是道家的主張,我們以後再說吧!
□ 顯然,兼則愛,別則恨,治亂因於兼別,是說不通的。墨子的邏輯,確實有問題。
■ 但是,他和巫馬子的辯論,卻是一腳踩痛了儒家的雞眼。
除非掉進井裡,還得愛有商量
□ 墨子怎麼就踩痛了儒家的雞眼呢?
■ 要害就在巫馬子的話——我愛自己,肯定超過愛父母。
□ 不大可能吧?巫馬子不是儒家之徒嗎,怎麼會說這樣有違“孝道”的話?
■ 所以馮友蘭先生推測,這“大概是墨家對儒家的誇張之詞”。
□ 我看也是墨家編出來的。
■ 問題是,不管有沒有巫馬子這個人,也不論他說了什麼,“愛我身於吾親”這句話,都可以邏輯地推匯出來。因為按照儒家的理論,愛是因為親,親是因為近。越近就越親,越親就越愛。如此說來,最多的愛,豈非該給自己?憑什麼愛父母就該超過愛自己,也超過愛一切人呢?又憑什麼對父親的愛,要超過母親?還有,君主跟我們,既不親,也不近,憑什麼要給他最多的愛?這可沒道理。
陸 愛,有沒有商量(4)
□ 那儒家怎麼答辯?
■ 沒有答辯。孟子只是說,不這樣,就不是人。在孟子那裡,“不是人”的思想家有兩個,一個是主張“兼愛天下”的墨子,一個是主張“一毛不拔”的楊朱。
□ 孟子怎麼罵他們?
■ 孟子說,楊朱主張為我,這是“無君”;墨子主張兼愛,這是“無父”。“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必須堅決反擊。其中,就包括講清楚為什麼仁愛是對的,兼愛是錯的。
□ 孟子怎麼講?
■ 辯論。墨子跟儒家之徒辯,孟子就跟墨家信徒辯。跟孟子辯論的這個墨家信徒,名叫夷之。不過這次辯論,雙方沒有見面,是託人帶話。夷之說,你們儒家不是一再講,古代的聖人愛護民眾就像愛護嬰兒嗎?可見“愛無差等”。
□ 這話什麼意思?
■ 因為嬰兒都是一樣的。愛民如子,就是把民眾看得和自己的孩子一樣,看成一樣的人,這難道不是“愛無差等”,不是“兼愛”嗎?
□ 孟子怎麼答辯?
■ 孟子說,墨家不過是鑽了一個空子。比方說,一個嬰兒在地上爬,眼看就要掉到井裡去了,任何人都會上前去救。墨家以為,這就證明了“愛無差等”,證明了人人都有兼愛之心,其實不是的。
□ 那是什麼?
■ 是“惻隱之心”。惻隱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天性”。只要是人,就會有惻隱之心(請參看《相信無盡的力量》)。因此,只要是人,就不會見死不救。這個時候,處於危險之中的嬰兒是誰家的孩子,已經不重要了。沒有人會在這個時候,還考慮人與人的差別。
□ 人與人的差別既然是可以不考慮的,為什麼還要主張有差別的愛呢?
■ 因為在儒家看來,沒有差別,就沒有禮義,沒有廉恥。比方說,男人和女人,要不要有差別?孟子就認為要。不講男女之別,那就是禽獸。正因為男女有別,這才必須“授受不親”。但是,如果嫂子掉進水裡了,請問拉不拉她?
□ 當然要拉。
■ 孟子也認為要拉。孟子說,嫂子掉進水裡了還不趕快拉一把,那就是畜生(嫂溺不援,是豺狼也)。但是,你能夠因為救了嫂子,就說愛嫂子和愛老婆一樣嗎?你能夠因為這回拉了嫂子一把,就從此天天和嫂子牽手,親密無間嗎?
□ 哈哈!不能。
■ 所以,嫂溺而援之以手,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