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眾人舉目看時,只見一個個都是大腳皮鞋,上面剪劉海,下面散腿。”許多人未經考證,不知道“劉海”的來歷,經常寫成“留海”或“瀏海”,其實這是錯誤的。
第二種說法是:古時候,女孩子插笄表示成年,是為笄禮,這是在她們15歲時進行的。男孩子則到20歲時行表示成年的“冠禮”。人們總是愛用“垂髫”、“髫年”代指兒童或童年,就是因為小孩子的頭髮都是自然下垂的。但是即使這樣,男女之間所剪頭型也是有區別的:男孩子留的是額上左右兩角的胎髮,稱之為“兆”;女孩子留的是垂於額頭中央的胎髮,叫做“髦”。這就是孩童時代被稱為“留孩發”的習俗。而女子待到成年以後,有時從打扮考慮,依舊讓額頭上的頭髮和孩提之時一樣讓其自然下垂。到了唐代,民間出現了“劉▲戴軟腳幞頭、穿圓領袍衫的文吏(趙佶《聽琴圖》區域性)海戲金蟾”的傳說故事。由於“劉海”與“留孩”古時發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為口語俗稱,所以書面文字就寫作“劉海”。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名詞雜談(2)
第三種說法是: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破獲了一個策劃宮廷政變的事件。經過審訊,大家竟然把上官婉兒給供了出來。上官婉兒是何許人也?原來她是照顧武則天生活起居的女僕總管,權勢很大,也很得武則天欣賞。武則天聽到上官婉兒的名字不由得大怒,立即將上官婉兒招來行黥刑(一種在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並塗上墨的刑罰)。武則天非常氣憤地問:“以前,你爺爺上官儀結黨謀反,被打入天牢,我欣賞你才華出眾才重用你為御前女官。誰知道你卻恩將仇報,竟然想要謀殺我,是何道理?”上官婉兒就反駁道:“陛下可曾記得奴婢三次擋駕之事嗎?”武則天細想一下,是有幾次傳旨御花園擺宴,臨起駕時都被上官婉兒呈奏轉駕回宮,便微微頷首承認確有此事。上官婉兒道:“陛下可知那御花園已經是危機四伏?當時我參加謀反,正是為了暗中護駕呀!”武則天想了想,是這麼回事,便後悔錯怪了上官婉兒。但是黥刑已經執行了,怎麼辦呢?她的臉上已經被刺上了字,好在字刺得比較靠上,聰明的上官婉兒就從額頂梳下一縷青絲,它剛好遮住那個刺字記號,這縷青絲就被上官婉兒稱為“劉海”。其實這個“劉海”不但沒有使上官婉兒變得難看,反而使其更有一番韻味兒。宮中妃嬪們看了,覺得梳個“劉海”會顯得楚楚動人。於是紛紛仿效,直至如今。
先有帽子還是先有冠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帽子,有時圖個時尚,有時為了遮風擋雨。可是你知道古代的帽子是什麼樣嗎?原來,在古代社會中,帽子的別稱就是冠,當然冠的形狀和現在的帽子並不一樣。
先秦時代,冠是用來顯示貴族身份的服飾標誌。在階級社會中,階級上的差異表現在了各個方面,服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不同的服飾代表不同的等級,即為古代的禮冠制度。在封建社會中,有資格戴冠的除了統治階級外,還有服務這個階級計程車。在漢代,冠分十幾種之多,以用來供不同身份的人和不同場合使用。
那麼,當時的老百姓又戴什麼呢?經專家學者考證,當時的老百姓經常會用巾包頭或結紮髮髻。所謂巾,就是用絲或麻織成的布。漢末黃巾起義軍的農民戰士,他們沒有冠,只用黃巾包頭,所以有“黃巾軍”這個稱呼。直到現在,西南人民仍用“帕子”包頭,其實這就是古代“巾”的遺風。
統治階級用巾習慣的出現使得巾的花樣逐漸繁多起來。那麼巾是怎麼變為帽子的呢?事情是這樣的:南北朝時,北周武帝為了便於軍人戴用,用巾裁製成有四個角的東西,一戴就行。當時的人把這東西叫做“幞頭”,實際上它已是帽子了。唐代,又有人把四個角改成兩隻腳。有一種是兩腳向左右伸出的,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