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皇帝的“萬歲”癮可大啦!如果有大臣被稱為“萬歲”,就算犯禁,要受到重罰。以忠貞聞名的寇準有一次與溫仲舒同行,路上遇到“狂人”,迎馬高呼萬歲。寇準的政敵得知後,向皇帝告發,以致寇準被罷去同知樞密院的高職,降為青州知州。
第一篇 古代政制(4)
可見,自從宋朝開始,“萬歲”一詞成了皇帝的專用名詞,如果誰再隨意歡呼“萬歲”,就會有殺身之禍。到明朝以後,規定更加嚴格,簡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清王朝被推翻後,“萬歲”一詞才還其固有面目,人們還是把它作為一種慶賀的歡呼語。
萬歲爺的典故
乾隆(弘曆)幼時,隨祖父康熙(玄燁)在四方橋散步。康熙口吟一聯:“四方橋,橋四方,四方橋上看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康熙讓乾隆接下聯,乾隆靈機一動吟道:“萬歲爺,爺萬歲,萬歲爺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乾隆當上皇帝后,下揚州微服遊八方亭,見一名叫阮元的孩子在讀書,乾隆考阮元:“八方亭,亭八方,八方亭上望八方”,阮元答之:“萬歲臺,臺萬歲,萬歲臺前拜萬歲。”
古代百姓是怎麼稱呼君王的?
稱呼在位皇帝,背後一般稱呼為皇上、皇帝、天子、當今聖上等,當面則稱呼為皇上、陛下。在影視劇裡,我們常見到明清兩代稱呼在位的皇帝年號,其實這是一種不恭敬的稱呼,僅比直稱皇帝名姓略強,只有對皇帝不恭之人私下裡如此稱呼。
比如,我們稱呼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呼愛新覺羅?弘曆為乾隆皇帝,都是皇帝死後人們對他的習慣稱呼,皇帝在時,是沒人敢如此稱呼的。
不同的朝代,皇帝習慣稱呼產生的法則不同:秦朝是以世系為稱呼的,如二世;漢至隋是以諡號作為稱呼的,如漢武帝;唐至元,用廟號;明朝廟號、年號並用;清朝用年號。
廟號、諡號與年號
廟號: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起源於商代,發揚於漢朝;如漢高祖劉邦、清世宗雍正。
諡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如漢獻帝。
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如乾隆。
皇帝真的有“七十二妃”嗎?
所謂七十二嬪妃,不過是泛指皇帝后宮人數的眾多,實際上皇帝后宮侍妾的數目遠比七十二多。《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嬪,陳妾數千。”《禮?昏儀》則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可見早在諸侯時期,國君的妻妾已甚眾了。秦漢之時秉承周制,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后妃制,以皇帝為中心,皇帝之母稱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嫡妻稱皇后。由於秦的時代短暫,所以完備的后妃體制及其等級劃分實際執行於漢代。
漢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自漢武帝、漢元帝始,後宮三千嬪妃又擴至十四個等級,即昭儀、婕妤、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東漢時又化繁為簡,六宮僅有皇后、貴人之稱,其下只設美人、宮人、采女三等。
三國魏晉時期的后妃制
魏太祖於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文帝時增設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明帝時又增設淑妃、昭華、修儀(除去了順成)三等。晉參照漢魏之制於皇后下設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又設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還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嬪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