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才可以說是具有今天意義上的總參謀部。
毛奇在總參謀部建設和運用,以及總參謀部軍官的訓練上付出的巨大心血,使總參謀部在戰爭中發揮了軍隊大腦的職能。毛奇任總參謀長期間,普魯士進行的三次戰爭基本上是在與對手勢均力敵、甚至在某些方面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進行的。普魯士的勝利主要應歸功於指揮,歸功於有一個由出色的總參謀長領導的出色的總參謀部。
早在1868年2月,法國駐柏林的武官就向國內報告說,“假如戰爭爆發,在普魯士所具有的一切優勢因素之中,最重大和最難以否認的,就是其總參軍官團組織……我們的無法與之相比……在下一次戰爭中,普魯士的參謀組織,將在有利於普魯士軍隊的優勢因素中成為一個最難對付的因素。”在統一戰爭中和戰爭後。普魯士總參謀部已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各國軍隊紛紛效法的樣板,其總參謀部的組成、編制、任務等已成為基本模式延續至今。
在任總參謀長期間,毛奇根據戰爭的需要,對總參謀部進行了重大改組。他將總參謀部編為3個處,分別負責3個戰場。第1處負責土耳其、希臘、奧地利、俄國、瑞典、挪威、丹麥、和亞洲。第2處負責普魯士——德國、瑞士和義大利。第3處負責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和美國。特別重要的是,賦予第2處負責組織、訓練、動員和展開工作的職能。1858年,毛奇建議在總參謀部增設一個軍事科學處,4年後即1862年,軍事科學處正式建立。毛奇將全軍最優秀的歷史學家和測量、統計、地形測繪專家集中到該處,使總參謀部、同時也使戰爭這個一直為貴族所壟斷的領域,被科學家所佔領。此外,為適應新技術和新形勢的需要,增設了一個鐵道處,1869年正式編為第4處,該處在作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1875年,毛奇將野外測繪勤務交由一名直屬於總長的“野外測繪主任”統管,使總參謀長得以集中全力于軍隊的動員和展開工作。隨著總參謀部地位的提高和職能的增加,總參謀都的人員也不斷增加。1857年,只有64人;翌年,毛奇正式接任總參謀長職位之後,將人員增加到109人;1871年為135人;到1888年,總參謀部人員達155人。
隨著總參謀部機構的建設,毛奇認識到大批訓練有素的參謀人員對軍隊的指揮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對參謀的選擇和培養非常重視。他說:“選擇參謀,不是看其軍銜”,而是對其能力和品質的絕對信任。有了好的參謀,還要善於組織和使用。“如果一個統帥周圍有一大群各自為戰、互無聯絡的人,那麼這種人越多,越是聰明,越是自以為是,事情就越是糟糕。”戰後,毛奇致力於將總參謀都建設成為一個培養軍隊精英和研究戰爭經驗的學校。他不但為總參謀部軍官講解戰略、戰術問題,而且還親自參加總參謀部進行的圖上作業和旅行訓練。總之,毛奇是普魯士——德國總參謀部權力和職能變革中的關鍵性人物。在他之後的無論施利芬或小毛奇,都因襲著他的成果。
雲錚是毛奇的粉絲,他對於毛奇這種堅持集中大批專業人才為戰爭戰略戰術服務的思想十分贊同,並且認為在當前條件下也是可以建立總參的。——雖然要簡陋很多,但至少可以把架子搭起來。
一個月後,杭州城破已經兩個月,蘇州也已經岌岌可危。大魏東南局勢一片糜爛,萬昌皇帝下旨將朱勉等民憤極大的官員撤職查辦,並開始調動戍衛山東的濟南衛南下江蘇鎮壓反賊。同時,安徽江西等東南五省兵力都開始向江寧…蘇州…杭州這一帶集中,主力圍剿就在不遠的將來。
同一天,鷹揚衛嫡系中堅將領雲冰、陳一波、朱瀾滄三人被一紙調令徵調回了燕京,次日,北疆總督府總參謀部正是成立。
當某些奉調前來的軍官仍然覺得少帥此舉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