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同為求得生存,何錯之有?何罪之有?若欲取,以堂堂正正之師堂堂正正來取!為何行此小人之舉?”
“大遼勢頹,七十萬戰甲敗於女真之手,爾等二十萬軍兵,比之大遼七十萬鐵騎,孰優孰劣?孰強孰弱?在下還記得祖宗之言,唇亡齒寒,無關乎國別,無關於血脈,唇亡齒寒之言,你等皆忘了?大遼為唇,大宋為齒,大遼若亡,大宋豈能獨善其身?”
“大遼為兄弟之國,友好之邦,百餘年信義,抵不上女真十數年?女真為虎為狼!虎狼之國,存之,何以安邊!今日大遼亡,明日便是大宋之末日!若要不亡,唯有兩國聯手,以大遼鐵騎,大宋戰甲,合力抗之!方有存活之可能!”
“女真已然不是女真,國號為金,女真已為國!國!金國!”
“你等皆忘了,皆忘了!宋!卑鄙無恥之國!背信棄義之國!小人之國!必亡!必亡!必亡!”
張英怒而站起,大喝道:“放肆!放肆!拖出去!斬了!斬了!傳令三軍!明日起,北伐燕雲!殺盡遼人!!!復我漢土!!!光宗耀祖!!!”
一百六十六 所以這一切都是有緣由的
兵無戰意,將無戰心,帥無鬥志,或許可以形容如今大宋軍隊的狀況,或者不僅僅是張英麾下的北伐軍,也可以用來概括出了西軍之外的整個大宋軍隊。
不義之戰的後果和併發症終於顯露出來,張英也算是明白了為什麼從古至今兵家大能都無一例外的強調一箇中心思想——師出有名。
人是有羞恥心的,而且是有羞恥心的底線的,不是每個人都是沒皮沒臉的臭不要臉的,大多數人是有正常的羞恥之心的,尤其是在軍國大事上,不是簡簡單單的唯利是圖就能決定的,更多的時候,師出有名,讓自己和敵人都承認,這對於軍隊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對於國家而言更重要。
民無信不立,人無信不存,信義對於人和國家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利益可以決定戰爭是否萌芽,而是否發生戰爭,卻一定是因為是否師出有名,希特勒那樣的軍事強人要發動戰爭也是找了很好的理由,讓別人無法駁斥,至少無法從法理上駁斥他,所以他才得以堂而皇之的發動戰爭,連日本人發動戰爭都知道製造藉口,由此可知,師出有名是多麼的重要。
人是要臉的,國家更是要臉的,軍隊在很多時候就是用來維護國家顏面的,你讓軍隊感到羞恥,那你就完了,軍隊就沒有戰鬥下去的意志了,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決定戰爭的永遠是人類,人類組成的軍隊,沒有戰鬥意志的軍隊,能打勝仗嗎?
一百多年前,漢人和契丹人有著血海深仇的時代,無論是柴榮還是趙匡胤或者是趙光義,都很容易的可以發動對契丹的戰爭,沒人反對,只是有人提出隱患而已,而一百多年以後的今天,和契丹休兵罷戰多年的漢人,包括契丹人在內,都已經不太想和對方發生戰爭了,之前的百餘年戰爭換來的是血海深仇和雙方的傷痕累累,百餘年休戰換來的是和平發展,孰優孰劣?
一言以蔽之,漢人不想北伐契丹,契丹也不想南侵漢人。
一個澶淵之盟,讓漢人和契丹人互相圈養了對方。
時代不同了,漢人和契丹人的血海深仇早就隨著一百多年的和平發展友好往來而逐漸淡化,舊事重提只會給大家帶來不必要的煩惱,你去問問軍隊,問問百姓,他們願意打仗嗎?對燕雲十六州的執念,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逝,大家相安無事,也挺好,不是嗎?民族意識不夠強的那個時代人們更在意自己的個人利益,而不是軍國大事。
趙宋皇帝也是因為一句祖宗的遺願和國家戰略方向的考慮而執意於燕雲十六州,並不是因為他是漢人,而他要奪回國土這樣的原因。
就好像明朝推翻蒙元不是因為民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