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與我方簽訂的《對馬島及其臨近海域租借條約》,對馬島以西,全部歸我北平軍所有,非經允許,不可私入。只有對馬島以東,暫時租讓與你方,你方才可進入。”那參謀直接拿出一份條約,扔到來使的面前。
而那份所謂的《對馬島及其臨近海域租借條約》是半年前簽訂的,幾條几款,白紙黑字,上面還蓋有很多大印,來使看到了這一份副本,頓時氣沮。不過,他還是不甘心,質問道:“就算是我方水師私入貴方海域,貴方已經擊沉我方戰船,為何還要炮擊我方步軍?”
“這屬於自衛反擊,我們早前已經多次警告過你們,要你們退出我方海域,你們非但不聽勸阻,還繼續挑釁,按照《北平軍開戰條例》第十五條與第十六條,我軍有權發動自衛反擊,直至將敵軍擊潰為止。”
“我水師已經被擊潰,為何還要炮擊我步軍?”
“挑起戰爭的時候由得你,何時結束戰爭,那就由不得你了。如果你們有異意,可以派使者向我方軍委申訴,只有軍委下令停戰,我方才能退兵。”
“你,你們這是強辭奪理。”來使氣極敗壞地走了。
倭軍使者剛走,朝鮮方面派來的使者也到了。朝鮮來使先是狂拍一通馬屁,說北平軍是天降神兵,威武無敵,最後才說明來意:請求北平軍入朝援助朝鮮復國。
都到了亡國滅種的絕境,朝鮮國王都快要跳海了,現在看到一線生機,居然想拿北平軍來當打手,幫他們復國,朝鮮國王真是貪得無厭,而且恬不知恥!
負責接待朝鮮來使的參謀直接了當地告訴他們:“我軍此來,一是來剿滅入犯海疆之敵,二是奉命來接難民,你們如果不想死,就乖乖上船過海去避難;想死的,那就留在原處,我方絕不強迫。”
“天軍上官,現倭軍大敗,一戰可定鼎,我朝復國成功,定牢記天軍再造之恩,永世朝貢,絕不相叛。”朝鮮使者還是不甘心。
“廢話少說,軍委有令,不可將戰爭擴大化,我們只負責接人,你們再羅嗦,我們就帶船隊離開了。”那參謀又義正辭嚴地把軍委抬了出來。
朝鮮來使雖然不知道軍委是什麼機構,不過能指揮得動北平軍的,就是實權機構,所以不敢再羅嗦,乖乖地回去覆命了。
打發走了朝鮮來使,海面上就出現七十多條大型福船,如果擠一擠,每條可以數兩三千人,一次性就能裝二十萬人離開。而船上還有人衝岸上喊活,說不想死的趕緊上船,我方會運你們到明朝去。並限期兩天,船隊就會離開。
在海邊等待佳音的朝鮮國王李芳遠聽到這一番喊話,頓時就從希望的天堂回到了絕望的地獄:因為北平軍是不會幫他復國的,能救他一條小命,就算是最大的恩惠了。
可是,堂堂一國之主,居然要淪落到背井離鄉,到他國去避難,這對李芳遠而言,實在是太過窩囊。不過,對那些本就絕望的軍民而言,這是救命的稻草,反正他們去哪裡都是當下層人,沒啥可在乎的,只要能保下一條小命就好。
這不,還未等李芳遠下令,成批成批的難民就湧向海邊,在北平軍的安排下,全部擠上了海船。當然,在上船之前,他們要被例行搜身,身上的金銀細軟兵器糧食什麼的,都是要“集中管理”的。個別守財奴不肯交出向外物,就直接被扔到一邊,不準再上船,其他人見了,生怕被丟下,所以咬咬牙就忍了。
難民們這一逃,本來還負責防備倭軍的朝鮮軍人也心思浮動了,紛紛從陣線上退下來,向海船所在的方向而去,李芳遠見之,就知大勢已去,也帶著文武百官,搶先向海邊退去。
朝方全線撤退,倭軍本想追擊,不過懾於北平軍的火炮轟擊,又擔心就此擴大戰局,所以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朝鮮軍民總撤退。而且朝鮮全境已經落入倭軍之手,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