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放畢竟是駐德大使,有許多分內工作要忙,有許多納粹高層要結交,沒有再跑來奧運代表團這邊閒逛。
“加油,加油!”
張樂怡和於琛倒是很有激情,普通的恢復性訓練測試而已,她們就站在觀眾席裡大呼小叫。
來參加奧運會的游泳運動員共七人,男3女4,此刻是四名女選手在進行測試。
很快,四位美人魚陸續游完全程,楊秀瓊最先觸板,劉桂珍次之,但成績相差並不大。
教練連續按下秒錶,宣佈成績道:“楊秀瓊,1分24秒3;劉桂珍,1分24秒8;陳煥瓊,1分25秒;梁泳嫻,1分25秒2。”
“比平時差好多啊!”
“坐了一個月的船,靠岸時我都是飄的,現在身體還不舒服呢。”
“幸虧來得早,不然一到德國就參加比賽,肯定連複賽都進不去。”
“……”
四位女隊員嘰嘰喳喳說個不停,臉上還帶著幾分憂慮。她們的精神壓力非常大,特別是楊秀瓊,若是不能在奧運會取得好成績,回國絕對要被輿論噴死。
歷史上,楊秀瓊沒有任何斬獲就回國,某雜誌甚至刊登了一則漫畫叫《蛋的時髦》,畫面為楊秀瓊捧著一隻大鴨蛋,坐在游泳池邊痴痴發呆。
在國人看來,運動員拿不到獎牌,就是整個中國的恥辱。
特別是被寄予厚望的選手,就更會招來非議,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
此時的游泳專案分得比較粗,只有蛙泳、仰泳和自由泳。自由泳名副其實是“自由的游泳”,只要不採用蛙泳和仰泳的遊法,隨便你怎麼遊都可以。
順便一提,今年比賽又有了新規定,允許在蛙泳比賽中使用蝶泳技術,相當於把蝶泳等同於蛙泳。在此後的20年裡,蛙泳比賽,其實就是後世的蝶泳比賽,因為蝶泳速度更快,少有運動員採用蛙泳技術。
周赫煊把男女各種游泳測試都看了一遍,忍不住把教練叫過來問:“楊教練,現在的游泳比賽,有沒有潛泳距離限制?”
中國奧運代表隊的游泳總教練,正是楊秀瓊的父親楊南柱,他迷糊道:“什麼是潛泳距離限制?”
“就是運動員在入水後,最多能潛泳多長距離?”周赫煊問道。
楊南柱稀裡糊塗地說:“沒有啊,想潛泳多久都可以,這有什麼問題嗎?”
周赫煊的臉上浮出笑意,說道:“楊教練,我覺得可以讓運動員入水後,儘可能的延長潛泳時間,說不定可以提高比賽成績。”
“會嗎?”楊南柱將信將疑。
其實不止是楊南柱,此時全世界的游泳教練,都還沒意識到潛泳所帶來的好處。
就拿“蝶泳之王”潘克拉托夫來說,這貨比賽時一頭鑽進水裡,再冒出來就已經到對面池邊了,你讓其他選手怎麼玩?於是乎,游泳比賽的規則就只能修改,限制運動員入水後只能潛泳15米。
那還是90年代的事兒。
此時的30年代就更加恐怖,可以全程潛水。比如蛙泳,只要是採用了蛙泳的姿勢,你潛水游過去,再潛水游回來都算合格,因為沒有相應的限制規則。
要到50年代的新中國,穆祥雄接連打破游泳世界紀錄,才導致游泳規則第一次被改變正式比賽不得全程潛泳,但允許入水後透過下肢擺動暫時潛泳。
亞洲人的優勢是靈活,劣勢是矮小,而潛泳則可以完美的揚長闢短。
楊南柱雖然不認同周赫煊的離奇想法,但還是讓運動員試試看,命令他們能潛泳多久就潛泳多久。
然後,所有人都傻眼了……
潛泳的最好方式是蛙泳,所有人都下意識使用蛙泳姿勢。在泳池中四次往返(100米)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