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話鋒一轉,“不過,他總有返京的那一天,那老匹夫不是安心做富家翁的性子,有他在,這大明的天下總還有一線希望。從馮保馮公公開始,這內廷都沒有出過大亂子,將來有一天,等沈逍回京之後,有機會的話,我希望你能將內廷這幅擔子給接過去,以安大明天下社稷!”(未完待續。。)
第二十一章 內官的理想
王安口中所說出來的話,讓王承恩著實吃了一驚。依照王承恩現在的身份,不過是一個區區的王府管事太監,王安卻言及讓他來掌管內廷,叫他如何不驚詫莫名。
王安揹著“擅權”的罪名,被髮配到南海子充任淨軍,滿朝文武中不乏為其求情的人,但如此一來,便又讓魏忠賢和客氏找到了根據,又給王安加了一項結黨營私的罪名,如此一來,便將王安的案子定成了鐵案。魏忠賢以心腹劉朝為南海子行宮總管、淨軍提督,便是要他暗中處死王安,以絕後患。
這一點,王承恩早已知曉,但看王安的神色卻是一如往常,轉眼之間,已經將王承恩帶來的燒鴨、牛肉等物一掃而空,還喝了大半瓶的酒。
王安心滿意足的拍拍肚子,哈哈一笑,“痛快,喝足吃飽上路,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王安帶著微醺的意味說起一些往事。萬曆年間,陳矩接掌張宏的司禮監秉筆之職。陳矩此人,雖是一名宦官,其人卻是品行高潔、淡泊名利之人,一生謹守“祖宗法度、聖賢道理”八字真言,於國於民做了不少的實事。
萬曆三十三年,陳矩以司禮監掌印兼掌東廠,這在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集糾政、監察大權於一身,可以說是大權集於一身。但他卻並沒有濫用手中的權力,而是力圖糾正時弊缺失,造福天下。僅是上疏奏請廢止各地的礦稅使一事,便博得了朝臣以及百姓的認可。
自嘉靖朝開始,朝堂之上的黨爭慢慢浮出水面,到了萬曆年間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勢,這種不好的苗頭也蔓延到內宮。有鑑於此。陳矩唯恐宮內再度出現王振、劉瑾之類的權臣,因此在得到了萬曆皇帝的允准之後,陳矩著意強化了內書堂的作用。
有明一朝,“非翰林不入內閣”已經是朝野認可的慣例,而自宣宗時設立的內書堂卻還僅是作為宦官的一種培訓機構存在。陳矩所想要做的,便是樹立這種“非內書堂出身不得入司禮監”的制度。
陳矩在位的時候。得到了萬曆皇帝的支援,因而透過內書堂,選拔了一大批內官中的人才,這些人中就有後來得以成為司禮監掌印、秉筆的劉若愚、常雲、馬鑑等人,也從側面維持了萬曆朝時朝政的穩定。
當然,其中也包括了身為馮保門人的王安。正是在陳矩的一力推薦下,王安才得以透過內書堂,就任泰昌帝的伴讀內官,躋身司禮監其中。後來又成為掌印太監。
萬曆和泰昌兩朝交替時,王安以東宮臣屬的身份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但好景不長,泰昌帝繼位僅僅一個月便駕崩,寵妃李選侍企圖挾持太子,幸得王安相救,這才得以順利繼承皇位。
但卻沒想到,魏忠賢卻和天啟皇帝的乳母客氏勾結在一起,矇蔽聖聽。陷害王安,但歸根到底。卻是因為王安謹守陳矩當年留下的“非內書堂出身不得入司禮監”的制度。魏忠賢本身不學無術,又是成年之後淨身入宮,根本就沒資格入選內書堂。如果不扳倒王安,魏忠賢是無論如何無法進入內官的中樞的。
從宣宗時期建立內書堂開始,大批的宦官從小便開始接受正規的儒家正統教育,而王振和劉瑾等人則和魏忠賢一樣。根本沒有接受過內書堂的深造,說白了一點,便是沒有經歷過內宮中的思想教育,毫無家國天下的理念,因此禍亂朝政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懷恩、李芳、馮保、陳矩、常雲直到王安。這些大明內相們所秉承的一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