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他來給演員們說戲,糾正、指導和調校演員們的演技;而寧好,則負責掌鏡拍攝。兩人分工明確,並行不悖,合作得十分的愉快。
寧好的看家本能就是攝影,在北影也是學的攝影,算是攝影的科班生。後來慢慢的開始拍些小廣告和小片,這才朝導演的方向轉。上一世《瘋狂的石頭》的拍攝,大部分時間,便是由他這個導演親自掌鏡拍攝的。
而王勃,因為對臺詞,佈景,對各位主角配角在《瘋狂的石頭》這部戲中的表演實在是太過爛熟於心,歷歷在目,雖然沒有說戲的經驗,但跟一眾演員們說起戲來,那也是頭頭是道,有的放矢。有時候,演員們一時半會兒沒領悟到他王導的意思,他甚至親自跳下場,手舞足蹈的跟演員們現身說法,以身示範。
在《瘋狂的石頭》的整個拍攝期間,不論是演職人員還是周圍圍觀看戲的本地路人,時常都能看到一個二十出頭,帶著裝筆大墨鏡,倒扣鴨舌帽的年輕人,熱情洋溢,激青四射,連比帶劃對著一群演員們說戲的身影。
戲,就這麼在全劇組人員的共同的努力下按照劇本和分鏡頭一天天的拍了下去,除了最開始因為王勃這位導演,全劇組權力最大的人沒怎麼進入狀態而導致拍攝的進度有點慢,ng了很多次,浪費了不少攝像機的記憶體外,越到後面,隨著大家彼此的熟悉,最主要是王勃本人對導演這個以前沒幹過的行當的熟悉,拍攝的進度,便越來越快,甚至後面的很多鏡頭,都是一遍就過。
而劇組人員對王勃這位年輕導演的看法,也隨著拍攝的深入,隨著他“才華”的展露慢慢的從最開始的些許輕視到最後深深的敬佩和佩服起來。因為這位“小導演”的成長實在是太快了。尤其是看他給演員們說戲的時候,這種感覺尤為強烈。導演在拍戲的時候,雖然有劇本可依,但很多時候,劇本只是一個參考,在真實的拍攝中,導演,演員,都可能對劇本進行一定程度的更改,或者對一個鏡頭,一個畫面進行不同演繹和不同的嘗試,以期得到最好的效果。因為很多時候,對劇中人物的形象,導演雖然有一定的想法,但這個想法不是每一次都清晰無比,有時是模糊的,他自己也不太清楚,也難以用語言來形容,只有等演員們演一遍之後再來看錶演的內容跟自己腦海中對這一角色的定位匹不匹配。如果不匹配,跟想象中的差得太遠,那就只有再來,讓演員們一遍又一遍的嘗試。
有時候,演員們一遍一遍的ng,可能並非演得不行,而是導演自己心頭對角色沒有準確的定位,自己也搞不懂哪種效果最好,於是只有折磨演員,讓演員們一次又一次的表演下去了,然後美其名曰,老子精益求精,要求嚴格。但被折磨的演員們心頭則會想:
反正劇組裡你導演權力最大,你說是就是嘍。
然而,在王勃的劇組,演員們以及周圍的工作人員們卻吃驚的發現,這王導,儘管沒什麼導演的經驗,甚至一開始還鬧一些低階的笑話,讓他們好笑又不敢笑,但對方對戲中角色的定位,卻異常的清晰而精準。每個角色,在每一個場景的表情,動作和語言,包括神態,他都能用清晰、準確,而非模稜兩可的語言表述出來。
有時候,為了加強說明的效果,更能為演員們理解,他甚至親自跳下場連比帶劃的示範,儘管因為非專業演員的緣故其本人的演技並不咋滴,甚至讓他們發笑,但卻讓一眾演員們,包括龍套和配角,都十分輕鬆的明白瞭解了他想表達的意思,如何精確的去詮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總之,王勃這位初出茅廬的年輕導演儘管在具體的導戲過程中因為經驗的缺乏在很多方面還稍顯稚嫩,但是,他對劇本的深刻了解,對劇中人物精準的把我和刻畫上卻瞭如指掌,無人能及,彷彿整個片子,每一個角色,包括配角都活靈活現,活生生的存在於他的腦海中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