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靜謐的山水之間,有一座古老的寺廟。
廟內住持是一位年邁卻眼神如炬的禪師,名喚空明。
他的教學方式獨特,常以反問引導學生自省。
一日,陽光透過鬆柏灑在寺前的石階上,形成斑駁的光影。
一個年輕的書生,姓李名翔,懷著對禪宗的好奇踏入這片聖地。
李翔在大殿裡遇見了空明禪師,他見禪師雖老態龍鍾,但眼中有著不同凡響的銳利,不由得肅然起敬。
他對禪師鞠了一躬,然後鼓起勇氣提問:“禪師,學問更深是否便能洞察善惡?”
空明微微一笑,手指輕撫著佛珠,緩緩說道:“善惡太分明,學問太好,都是自找麻煩。”
李翔頓時困惑,這難道是禪宗的深意所在嗎?
李翔回到客房,心中充滿了疑問和不解。
他反覆思考著禪師的話,漸漸地從初時的迷惑轉向深入的思考。
次日,李翔找到師兄解真,一個在寺中修行多年的居士。
解真聽了李翔的訴說後,微笑著告訴他:“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李翔更加困惑,解真耐心地解釋道:“這句話教導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對別人則應以寬容之心相待。如此處理人際關係,自然少有怨恨。”
李翔彷彿有所觸動,他開始思考自己過往的行為,是否總是苛責他人而放縱自己。
幾日後,空明禪師召集所有弟子於禪堂,講授“反身而誠”的道理。
李翔聆聽著每一個字句,覺得每一句話都像是在對他個人進行指導。
課後,李翔請求單獨與禪師對話。
在禪房之中,他長跪而下,誠懇地說:
“禪師,我想我明白了躬自厚的道理。從前的我總是以學問自傲,用嚴苛的眼光審視他人,忽略了自我反省。”
空明面露欣慰之色,緩緩說:
“學問高深之人,常因過於自信而忽視對自身的要求,對別人的批評也過於尖銳。真正的智者,是以平和的心態待人待己。”
李翔心中的迷霧似乎被點亮,他深深行了一個禮,心中充滿了感激。
隨後的日子裡,李翔將所學融入日常實踐。
每當與人爭執時,他總是首先反思自己是否有過;
每當看到別人犯錯,他總是先考慮如何幫助對方改正,而不是立即責備。
春去秋來,李翔的態度改變了許多師兄弟對他的看法。
他們開始敬佩他的寬容與誠懇,願意與他深入交流。
一年後的一個春日,李翔在竹林中漫步,他看著一株株挺拔的竹子,心中感慨萬千。他終於理解了空明禪師的用心良苦,體會到了學問與道德的真正意義。
多年後,李翔已非當年那個急躁的年輕人,他的學問更加深厚,為人處世也更圓融。他決定離開寺廟,將所學的智慧傳揚於世。
臨行前,他再次拜見空明禪師。老禪師已是白髮蒼蒼,但眼中仍透出智慧的光芒。他輕聲告訴李翔:“知識是工具,善良是根本。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李翔淚眼盈眶,他知道這是禪師對他的殷切期望與深切祝福。
走出山門,春光明媚,萬物復甦。
李翔心中承載著滿滿的感激與責任,踏上了迴歸社會的路程。他明白,真正的學問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心靈的修養和人格的養成。
:()禪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