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邊界各地,一旦有戰事就要立刻前往,不勝不得回京。洪武二十一年,韃靼進犯河套,平王前往,在那裡守了半年身染重疾請旨回京,卻被太、祖親筆批了一個否。
最後平王死在河套,當時平王世子想把他的遺體送回都沒被允許,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徹底擊潰那一支韃靼,平王世子才扶著平王遺體回京。
那一次太、祖親迎城外撫棺痛哭,文武百官無不動容,自此,大明的這個規矩就是真正的定下了。
建文十七年,雲南動亂,寧王前往,結果因為趕路再加上水土不適,人還沒走到就不行了。訊息傳回來,聖旨立刻令寧王世子前去,當時世子還不到五歲,寧王妃怕他再出事,就報病不出,以庶長子替代,結果不出三天世子被除名,由庶長子接位。只可惜那庶長子當時也不過九歲,雖趕到了雲南,卻也沒能堅持下來,好在這場動亂不大,不等這庶長子沒了的訊息傳回京,叛亂就平息了,否則寧王這一支可能要全軍覆沒。最後繼承王位的,是當時不過三歲的庶次子。
做王爺,要有個好身體,這是朱家上下都有的共識,你可以不會打仗,不懂兵法,但一定要身體好,否則就祈禱被分到地方平安無事。要知道三年一次巡視不算什麼,有水路坐船,沒水路坐車——後者雖然辛苦了點,但太、祖爺爺從一開始就著手修路,經過這些年的堅持,那些小地方不算,大地方的道路修的都還是不錯的,坐在馬車裡一路遊山玩水,歇歇停停,一個月的路走上兩個月,他們還是能趕到地方的。可一旦戰事起,說是什麼時候到,就要什麼時候到,就算王爺的船大車寬,該趕的時間卻是不能拖延的,到時候只算這個就能折騰死人!
而他這樣的身體,真的不合適。
但他是嫡長子,而且他的母親只有他一個兒子。他還記得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站在窗前的身影,滿屋燈火,他的母親卻彷彿站在陰影中。
“這只是父親的想法。”過了很久他才慢慢開口,“太、祖也曾想讓平王即位。”
據說平王曾是太、祖最得意的兒子,驍勇善戰勇武過人,十多歲的時候就上馬幫太、祖打天下,所以太、祖皇帝曾想過傳位與他,不過和身邊近臣一商量就被否決了,因為平王雖有百般好卻不是嫡出,在兄弟中也只排位第四。而當時太子並無過錯,無過廢嫡,動搖國本,以太、祖那般勇武,最後也只能妥協。
提到這個南安王妃的臉色好了些,但眼中還是一片冰冷:“太、祖皇帝百般好,王爺護國土這一條卻是大大的失誤!總有些人想以這一條為藉口亂了嫡庶!”
“母親!”
南安王妃冷哼了一聲:“不管怎麼說,你知道這回事就可以了。朱抵的婚事我會盡快給他定下,而你和定國公家的親事我也會盡快談妥。”
說到這裡,她臉上露出一抹諷刺的微笑:“你父王說了,不能委屈了你呢。”
朱納沉默了片刻:“那衛家姑娘呢?”
南安王皺了下眉,衛三姐其實是她為朱抵準備的,只是朱納當時的親事都沒說定,她不能就與人談朱抵的,因此只有含糊其辭讓人以為她是在為朱納尋貴妾。這樣一來一是能掩蓋她的真實意圖,二來那些大家嫡女自然就不會往前湊。衛老爺是想升官想瘋了,這才把嫡女送來,但他不過是個禮部的四品官,她也不是太放在心上,而且衛三姐禮儀舉止都無可挑剔,處事穩重,倒也真入了她的眼。不過她幾次把衛三姐引著和朱抵見面,對方都沒有感覺,迫不得已,她只有用點手段,可誰知道偏偏殺出了一個安姐!
其實她對安姐並不滿意,第一:年齡太小。現在才不過十歲,等到能成親還要五年,誰知道這五年內會發生什麼事?第二,心性跳脫。雖然她表面看起來規矩守禮,也沒什麼不妥的,但那目光卻同一班官宦人家的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