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5部分

在家,起碼有這樣的理由,也可以少去東宮啊。

自己得先把簡易版上下三千年給正式寫出來,送給魏徵和太子看。然後自己再來寫本唐朝版資治通鑑,不用馬上寫出來,慢慢寫就行,以此為藉口就能常呆在家不去東宮上班了。隔段時間,拿出幾章稿子來就行啊。

張超為自己的聰明點贊,東宮洗馬,不就是掌文翰管圖書的嘛,我現在要編一本鴻篇歷史鉅著,難道他們還不支援?(未完待續。)

第223章 見證奇蹟的時候到了

馬周雖然年青,但那筆字卻非常老道。按張超的要求,他費了三天的功夫,靜心閉關,終於寫出了一本滿意的書稿。

張超拿到的書稿,是九行十八字格式。一頁寫九豎行,每行標準是十八字,一頁標準一百六十二字。

這樣的版面比較清晰、爽潔,疏朗悅目。

“辛苦賓王了,這版就寫的非常漂亮。”張超滿意的點頭。馬周終於鬆了口氣,實際上這份書稿,已經是他寫的第三版了。

第一版,他用的是南北朝以來帝王將相最喜歡的飛白書法,這種書法,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飛白運用的好,有的筆畫似流星劃過蒼穹,有的如快艇急馳水面,確實好。

他辛苦的寫了書稿,結果張超拿到就否決了。

飛白確實是種非常不錯的書法形式,但卻完全不適用於雕刻。那絲絲露白的表現形式,根本無法讓匠人雕刻到板上表現出來,如果雕不出這種絲絲露白,那飛白也就剩不下什麼了。

張超把馬周的飛白書稿收了起來,準備拿回家收藏,然後毫不客氣的讓馬周繼續再寫,這次他指明要求用行楷。

楷書起於漢,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從簡省漢隸的過程中逐漸轉變過來。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結構嚴謹、字形定型。

不過張超要求馬周用行楷,行楷的用筆更靈活,比楷書行筆自由,又比行草規正。

行楷不比正楷呆正,比較飄逸好看,用於雕板印刷,印刷出來的書頁字型當然會好看的多。雖然正楷雕刻起來應當更簡單,但張超還是覺得應當試試行楷。

馬周只能按著張超的要求,回去又認真的把三字經和張氏家規,用行楷寫了一份書稿。誰知道稿子交上去,張超連連誇讚行楷寫的好,結果最後卻還是搖頭說不行。

張超提出應當加上標點符號。

早在春秋時,當時的人就會在句子間加上短線、雙短線來做標點,表示重文。到了隋唐之時,除了之前的單、雙短橫外,還有拐角符號,三角符號,圓點符號,方塊符號等出現,用法也各異。甚至也有頓號、句號,意思和後世一樣。

只不過,這些標點符號並不普及。

馬周寫的辛辛苦苦,但沒有用上標點符號。他認為不需要,但張超覺得有標點更好,不會有歧義。而且標點可以幫助斷句,而符號,卻還有其它的用處。就好比一個句子後面加上句號和問號,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比如說,讀了三年大學,和讀了三年《大學》,意思也不一樣。

當然,這時的人也會有一些文字來做為斷句,比如之乎者也就有這種作用,另外有的直接在句尾加‘句’或‘讀’來斷句。

張超覺得既然一直以來古人也都有使用標點符號,這就充分說明標點符號是有需求的。

馬周看了張超的標點符號後,覺得這套標點符號挺不錯的,很完整。雖然心裡很不高興第二版稿子又白寫了,但在認真的跟張超學會了標點符寫的使用之後,馬超回去寫第三版本的時候,終於把那些標點都添上了,甚至他在正式下筆前還請張超先檢校了一遍,得到張超確認之後他才開始正式書寫。

都說好事多磨。

馬週三易其稿,終於交出了讓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