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歷史的天空中,一切的輝煌都不過是短暫的光亮。

關於梁山泊

開封的興衰緣於黃河,而梁山水泊的興衰同樣如此。

梁山水泊地處於魯中南山地和華北平原的交接地帶,梁山、鄆城等縣間,南部梁山以南,古稱大野澤(或為大野澤的一部分),而大野澤是中國的“十藪”之一(漢初《爾雅·釋地》記載“十藪”:“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楊,宋有孟諸,楚有云夢,吳越之間有具區,齊有海隅,燕有昭餘祁,鄭有圃田,周有焦穫。”)。據史料記載,大禹治水將黃河氾濫後積水導流入自然窪地,形成了大野澤(《尚書·禹貢》中記載,“大野既瀦,東原底平”)。

梁山水泊,其實就是一個自然的黃河洩洪區,其水域的大小取決於黃河的決溢及河道變遷的影響。

五代到北宋,由於長期戰亂,黃河因失治而頻繁決口。據史料記載,宋初從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到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的二十五年間,黃河只有九年沒有明顯的決溢記載,其餘年份都是多處潰決。這一時期,大野澤改稱為梁山泊,並頻頻見於史料記載(《資治通鑑》載,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復汁水,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潛。”《宋史·楊戩傳》載,“梁山泊,古鉅野澤,綿亙數百里,濟鄆數州,賴其蒲魚之利。”)。

這時的梁山水泊為興盛時期,時有“梁山泊八百里水”之說(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三十)。

在神宗時期,關於梁山泊還有一個笑話,說當時王安石新法變革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有個下屬向王荊公獻策,說如果把梁山八百里水泊的水放幹了可就是八百里肥沃的良田,得收多少糧食。王介甫聽了說,主意真不錯,明天我跟皇帝商量商量。這時候一個叫劉敞的手下冷冷地說,主意倒是不錯,不過得先讓人在梁山泊旁挖個八百里的坑,一來填八百里水泊得同樣多的土,二來梁山泊的水得有地方盛。王安石頓時明白這是一個餿得不能再餿的點子。

這則笑話的真實性很值得懷疑,因為記載這則笑話的筆記叫《涑水紀聞》——王安石的死敵司馬光的個人“部落格”。

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司馬光記載的笑話在國內大為流行,美其名曰填湖造田。

真正讓梁山水泊聞名於天下的則是宋江,《水滸傳》中宋江帶領著他的一百零七個兄弟在此出沒,風風火火闖九州,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傳說。

宋江是否在梁山泊起義已無證可考,但《宋史·楊戩傳》卻記載了太監楊戩為了迎合蔡京搞新法,在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一手負責創辦了“公田所”,即對國民的土地所有權證書地契進行審查,將所有權不明確的土地全部變為政府所有的公田,租給農民耕種收取地租。而梁山水泊是楊戩的重要目標。他認為八百里梁山泊應為官家所有,理應由公田所接收,而湖泊中的漁民們要在公家的湖泊裡打魚為生,就得繳納租稅或者使用費。楊戩將出入湖泊打魚的船隻登記在案,徵收水面使用費,不繳納水面使用費而進入梁山泊的船隻,以盜賊之名問罪。

楊戩的新政策出臺,很多老實本分的漁民、挖藕為生的百姓被逼無奈,鋌而走險做起了真正的盜賊,反抗官府。

梁山水泊人民的反抗運動興起的時間與宋江起義的時間重合,二者間應有極大的聯絡。

但歷史上的宋江帶領的起義軍更像一支游擊隊伍,《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兵莫敢攖其鋒。”而《宋史·侯蒙傳》稱:“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雖然梁山水泊也是他們曾經的活動範圍,但並沒有在此長期駐紮,而是四處轉戰。

但因為宋江在此活動過,所以梁山泊在民間漸漸演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