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知州)調任江東省檢察院檢察長(江東提刑)的王安石,在江東提刑的位置上還沒把屁股坐熱,又於當年十月接到了另一紙調令——調任帝國財政部部長助理(三司度支判官)。

王安石終於進京了,準確地說,這次王安石終於肯進京了。

青年時代的王安石一直在繁華的東京(今開封)找不到歸宿感。

作為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科舉選秀中的“傳臚”(二甲第一,即整個大賽第四名)——當然,王安石第四名的背後也是有故事滴,最初大賽的評委給小王準備戴的也是狀元郎的帽子,但大賽主席趙禎看了小王的試卷後,覺得小王雖然是帝國難得一覓的人才,但文如其人,從文章裡看得出年輕人火氣重、傲骨自負,特別是文章裡那句“孺子其朋”比較刺眼,趙主席於是決定,這樣的年輕人要用,但要壓著用,於是王介甫的名次從第一變成了第四。

不過王介甫倒完全不必為失去狀元郎桂冠而遺憾,慶曆二年的選秀也很有含金量,前四名中的榜眼王珪探花韓絳傳臚王安石後來都拜相入閣,成為帝國的風雲人物,並且三個人均得以高壽善終,三個人加起來活了二百零六歲(王安石六十四、王珪六十六、韓絳七十六),而從第四名變成NO。1的楊寘,趙主席的意外青睞雖然讓他成為了狀元郎,並且是連中三元——即在科舉選秀初賽、複賽、決賽(鄉試、會試、殿試)中均拿下第一(解元、會元、狀元,在中國漫長的科舉史上,只有十八位科舉選秀達人完成了這樣的壯舉),但連中三元的楊狀元卻命運多舛,考完試後楊狀元家中老母就死了,沒來得及做官就回家守孝,三年守孝時間沒滿自己也因病撒手西歸,慶曆二年的狀元桂冠沒給楊同學帶來什麼好運。

沒闖進年度三強總決賽的王介甫很快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按朝廷慣例外放到地方掛職,到揚州任揚州市政府秘書長(揚州籤判)。

王安石離開了東京,沒帶走一片雲彩,更沒有一絲留戀。

揚州籤判的任期滿後,王秘書長有機會從地市級秘書長成為國家高階秘書,具備了館職考試的資格。館職當然不是去東京國家圖書館當管理員。當時北宋帝國的三館——史館、昭文館、集賢館,是彙集天下文人精英之地,入館即意味著進入皇帝的視野,成為皇帝的智囊之一,是步入帝國高層最重要的一塊跳板,三館歷來被視為北宋文人眼中的聖殿。

但小王放棄了入館考試的機會,他打的報告是繼續紮根基層,做一名縣長。

王安石的選擇讓整個帝國高層都微吃了一驚,趙禎還是滿足了他的願望,讓他去鄞縣當縣長。

小王在鄞縣當了三年縣長,任期滿後依然沒正眼瞧北宋帝國的三館,自我滿足地繼續做他的地方官,這次他調任舒州任副市長兼紀委書記(舒州通判)。

王介甫的高傲與他的才氣慢慢傳到了東京,讓雲集在東京的北宋頂級文人們對王介甫同學有了一種神秘的好感,歐陽修、文彥博、陳襄一干人天天在趙禎面前重複推薦著王介甫。皇帝在王同學任舒州市副市長期間先後兩次發話了,入館申請書你也不用寫了,直接來京考試(成績當然也更不重要了)。

面對趙禎拋來的媚眼,王安石不解風情,正式表示了拒絕,理由相當可口可樂,說首都的物價太高,房價更是貴得離譜,自己“家貧人眾”,到了京城會揭不開鍋,請皇帝允許他在舒州幹完副市長的任期。

地球人都知道這是王安石的託辭,一個副廳級幹部在京城買不起房揭不開鍋,無論在什麼時候,聽起來都有點冷笑話的味道,尤其是在高階公務員福利待遇好得一塌糊塗的北宋帝國。

王安石為什麼不願進京?這成了仁宗時代後期文人們茶餘飯後經常討論的話題。

一直到嘉祐三年,當王介甫祭出他的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