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級肥缺。在鄆城縣,辦事兒,找酸文人縣令時文彬未必管用,在鄆城真正能攬大事的人是呼保義孝義黑三郎押司宋江。

當然,像宋江這樣的吏員階層,是沒有安全感的,一旦入行,常常先自行出戶。和家庭斷絕關係以免連累親人是常情,而一旦社會動盪,由於這類人深諳民情,掌握底層資源,就很容易幹上造反這樣的行當,隋朝的翟讓、北宋的宋江、元末的陳友諒、明末的李自成,都是吏員集團的造反精英。

既然行走的都是一條“無間道”,逼上“梁山”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歷史上的宋江,確實在江湖中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

與同時期造反起事的方臘起義相比,宋江起義雖然規模明顯小很多,但戰鬥力卻很強。

最初,宋江的隊伍起於河北,被朝廷稱之為河北劇盜,活動於京東東路等地,並引起了帝國高層的注意,趙佶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十二月的時候就下詔“京東東路盜竊發,令東西路提刑督捕之”,但同月又下詔“招撫山東盜宋江”。

不像《水滸》中的宋公明那樣沒骨氣,河北劇盜宋江並沒有理會朝廷拋來的媚眼,繼續轉戰于山東青(今山東青州)、濟(今山東鉅野)、濮(今山東鄄城)、鄆(今山東東平)等地,一時間橫掃齊魏,“官兵數萬,無敢抗者”。

後來被傳說為他們根據地的梁山水泊,他們曾在這一時期經常出沒,但時間並不長,這支起義軍的流竄性很強,並沒固定的根據地。

宋江部隊的戰鬥力引起了官府的重視,當時的亳州知州侯蒙就向朝廷上書,說宋江率眾橫行河朔京東官兵無人能拒,其才必過人,而朝廷的大患還是南方的方臘,對宋江還是應以招安為主。趙佶聽從了侯蒙的意見,任侯蒙為知東平府,負責招撫宋江。

但是侯蒙還沒上任就病死了,招降宋江一事又沒了下文。宋江義軍繼續南下,從山東進入江蘇,其間除了沂州知州蔣園組織了地方官兵對其進行阻擊外,其餘各郡縣大多無備,而“吏多辟匿”,地方各地一時對這支農民義軍無可奈何。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宋江的隊伍又竄入江蘇地區楚、海(今江蘇連雲港)等州,在海州宋江遇到了他的剋星張叔夜。

張叔夜字嵇仲,出身名門,其祖父是真宗時代的名臣張耆。張耆文武兼修,為帝國抗遼做出過突出貢獻,後來在帝國文武一把手(樞密使、尚書左僕射)的位置上都幹過,並封徐國公。張耆立功不小,但後來很喜歡講排場,生活奢華,死後很不幸被人挖了墳墓。

祖墳被挖沒有影響張家的風水,張嵇仲少有大志,並喜讀兵書,他更希望在戰場上博取功名。他不滿足於以蔭職在開封做一個閒官,出仕之初便主動申請去西北參軍,任蘭州錄事參軍(八品營級幹部)。

在西北他顯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建設了西安州,有效地防範了羌人的侵犯,很快以軍功得到升遷,後升任襄城、陳留知縣,在地方的政績也很突出,後來得到自己在西北的老上司時任同知樞密院的老臣蔣之奇的推薦,再次提升任通事舍人等職,隨後知安肅軍、舒、海、泰州等地(正六品官階)。

到了宋徽宗大觀中期,張叔夜已經做到了開封少尹(正四品官階)的位置,是帝國極有前途的中層幹部,然而,由於其堂弟張克公在任監察御史時狠狠參過蔡京,是蔡太師的死敵,張叔夜本人也不喜迎合得勢的蔡京,自然成為蔡京眼中要排擠的人物,蔡京復相後,很快找到藉口遣其出京至西安監管草場。

後來朝廷再次起用張叔夜,升任秘書少監、禮部侍郎等職,但終究,蔡太師在開封得勢一天就一天沒有他張叔夜呆的地,很快他又被蔡京打發出京知海州。

在海州,張叔夜和劇盜宋江等人有了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