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4頁

當然,三峽險歸險,因為水流湍急的關係,行路也快就是了。《水經注》中就說了,『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雖然是誇張,卻也是有本而來。

感覺上出發沒多久,路上略見識了些名勝古蹟,就要到江陵府了。

抵達江陵府之後,楊宜君一家便下船,先尋了一家客店歇腳。楊氏族中經商者,在江陵府要做生意,這也是他們的目的地——這些楊氏族人與夥計,將播州特產的白蠟、麻織品等物賣給江陵府這邊相熟的商賈,然後又買進一些在西南地區暢銷的商品,準備回程。

在準備回程之餘,負責這邊商事的楊氏族人也不忘記關照楊宜君一家。主要是覺得楊段是個讀書人,外頭很多事不懂,怕他有地方會疏忽了。

族人找了相熟的商賈,經其推薦,和幾個要往洛陽做生意的商人搭伴了。如此人多,要安全一些。然後又給楊宜君家換了馬車和十數輛太平車,打點起來,臨分別前還道:「叔父,你且行去罷,這一路多見那幾個商人如何行事,隨他們一樣,總不會錯。」

在外行路的經驗一時是教不完的,讓楊段跟著那些常在外行走的行商做,肯定不會錯。

「此次倒是多虧了五郎你。」楊段多謝了這晚輩,又互相告別了一回,才與周氏上車,隨著商賈離了江陵府。

之後就是走陸上管道了,出江陵府,過荊門、襄州、南陽、汝州

走陸路沒有走水路快,但相比起匆匆而過的水路,走陸路卻是有機會多看看沿途風光與民情民俗的楊宜君過去透過看影視劇,眼界比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要寬廣,但要具體說此世的眼界,她其實沒什麼見識。

過去她最遠只去過成都,至於中原大地,是從未踏足的,只在書上見過記載。

眼下借著這個機會能多看看,楊宜君只恨自己沒多生一雙眼睛。

「好熱鬧啊」途徑方城時,和楊宜君一同乘車的晴雯在車簾旁覷著外頭街市很是熱鬧,脫口而出。

晴雯也是見識過成都繁華的,當時只以為天下無過成都的了。但這一趟出門,經過了好幾座城池,這些城池單拿一個出來或許不如成都,但一座連著一座,都有相當的規模,這就是蜀中不能比的了。

「這就是中原之地的底蘊,營建千年,氣象不同」楊宜君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讓身邊的婢女們多看城牆:「你們瞧這城牆,如今大江以南也越發好了,但卻沒有幾座雄城,有低矮土牆的就算是重鎮了,其他的或者籬笆為牆,或者乾脆沒有城牆。」

「北邊則不同,任一一城幾乎都有高大城牆這都是千百年裡慢慢興建起來的。」

在方城,一行人尋了個客店安歇,等著明日早晚再出發。

客店安頓了,一個商人和善,就告誡楊段說道:「楊公是行人,需得小心些,前些日子路上未出事,眼下也該一般謹慎——約束家人,特別是女眷,不好隨意走動的。」

這種官道上的城,人流量大、人多手雜的,女眷一旦出了什麼事,就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還有男丁,也切忌不能再落腳處外過夜」

楊段記在心裡了,回頭就讓家丁多上心。另外也特別交代了楊宜君:「別人我不擔心,只是嬌嬌你如今難得,一路有許多名勝,你總想著去逛看一番。你若是個男子,我不攔著你,可你偏是個女子,總得小心些。」

這不是嫌棄楊宜君是女孩兒,而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個女兒家確實容易出事一些。特別是楊宜君生的貌美,楊段更擔心因此引出事來!因著這層憂慮,楊宜君自從江陵府便有帶著帷帽,對著外人時從不摘下,就連同行的商人也只知道這戶楊姓人家有個女兒,卻不曾見過真容。

楊宜君心裡也知道這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