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六日,上海美船入口,艇內私載軍火,中國水師巡船逐其水手。
初九日,美船入寧波港口,同知穆楊阿動用藩庫,盡數買下軍火,十之**運送給江西曾國藩,餘下一部分自行操辦團練,組織洋槍隊,甬軍雛形誕生。
咸豐帝下詔嘉獎穆楊阿,命其署理寧波知府之職,英法兩**火商人蜂擁而至寧**銷自己的軍火,自此,中外軍火生意開始蓬勃發展,開端於寧波府,開始於咸豐四年,這些變化,只源於皇后葉赫那拉氏的一句話而已。
六、江淮戰事(一)
“轟轟轟!”一長排的虎蹲炮冒著白煙,咆哮著吐出火紅色的炮火。
火炮營千總馬德眯著眼睛,捂住耳朵,在震耳欲聾炮聲之中,默默地數了幾下。發射了幾發,到了最後一跑堪堪射完,便跑到僧格林沁在後頭駐蹕的帥帳前,單膝跪下大聲稟告:“大帥,火器營已經將虎蹲炮發射了八遍!”
“好,哲里木的騎兵上前衝一衝,瞧瞧捻賊的架勢如何!”僧格林沁捻鬚發令道。
“是,王爺!”哲里木部的統領右手撫胸,行了一個蒙古禮,連忙出了帥帳。
過了半頓飯的時間,哲里木首領氣急敗壞地進了帥帳,“王爺,那些反賊早就騎馬來去如風了,標下只把幾個被大炮轟傷的捻賊割了腦袋回來,我已經叫一部去緊緊跟著他們了。”
“罷了,本王也知道是這樣子,這些捻賊不比北伐的發逆,在河南的時候咱們是地頭蛇,林鳳祥、李開芳是過江龍,人生地不熟,咱們才能速勝,如今到了這河淮之地,可就是他們這些土著熟悉地理的咯,你叫人跟著就罷了,切勿中了他們的誘敵之計,壞我軍心。”
“是。”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夥”,捻軍起源於“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帶有遊民捏紙,將油脂點燃,燒油捻紙用來作法,於節日時聚眾表演,為人驅除疾病、災難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鄉民募捐香油錢,購買油捻紙。後來,也有恐嚇取財、勒索而實與盜賊無異的現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數越多,所謂“居者為民,出者為捻”,而清朝官方稱之為捻匪。
所以歸根到底是中原一帶民風彪悍,此外還是因為連年歉收,天災**,才致使更多人跨馬跟著鄉里的人出去幹上幾票沒本的買賣。
還是僧王在河南速戰速決,軍威昌盛,才使得林大戶等類似的入世不深的捻賊金盆洗手,河南一帶平靖,但又因為僧王的滿蒙八旗勁旅東進,安徽淮北一帶的小股捻賊被迫逐漸聯合了起來,咸豐四年五月初五端午節,各路捻軍在安徽亳州雉河集會盟,力量最大的當地捻軍首領張樂行被推為盟主。聯合後的捻軍建立五旗軍制;用黃白紅藍黑五色旗區分軍隊。總黃旗主由張樂行自兼,總白旗主龔得(龔得樹),總紅旗主侯士維,總藍旗主韓老萬(萬峰﹑狼子),總黑旗主蘇天福。這比後世之中五旗會盟早了一年三個月。
僧格林沁在捻軍五旗會盟之後很是打了幾場戰,各有勝負,捻軍來去如風,稍有不順便隨即遠遁,僧格林沁的大軍行軍緩慢,像這樣大炮轟射了一番,後續的步軍追擊不上,只能是眼睜睜地瞧著捻軍遠去。
因是交手了幾次,僧格林沁對著捻軍盟主張樂行的資料很是下了番苦功去收集。張樂行家住亳州張老家村,原較富有,其父張慰祖有百多畝地。張樂行兄弟三人,大哥張問行過繼給伯父;二哥張敏行搬至離張老家七八里的袁小樓岳丈家,當了幾百畝地的大日子主。張樂行與二哥分家得70多畝地,據說還捐過秀才,有一首民謠謂“張樂行,鴻門監,自稱盟主膽包天”。張樂行有影響、有勢力,成為全族惟其馬首是瞻的人物,除了經濟實力較強外,還是因為張樂行為人仗義疏財,愛打抱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