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能不能成功是個問題。

如果留守南京發展根據地,走的就是朱元璋的道路,所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也。但是太平天國的鬥爭形勢和朱元璋當時所面對的形勢不可同日而語:朱元璋那時天下大亂,陳友諒、張士誠等群雄並起,元朝顧此失彼,焦頭爛額,所以朱元璋採取這種卞莊刺虎的策略可以說是十分明智;然而太平軍所面臨的形勢卻幾乎是自己孤軍奮戰,雖然北方有捻軍等起義友軍,但是都不成氣候,對清廷的牽制力並不是很大,清廷能夠集中全部力量來對付太平軍。這樣一來,究竟能不能建立穩固的根據地,也是個大問題。

當時的太平軍中洪秀全是教主、精神領袖,而實際主理軍政大事的是楊秀清。從楊秀清最終的選擇來看,他選擇的策略是:留守南京,派北伐軍進攻北京,又派西征軍開拓疆土,建立根據地。後人對此多有詬病,認為孤軍北伐是軍事上的冒險和賭博,留守南京是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等等,這些說法當然都有道理,但是並沒有說出問題的關鍵。

北伐的決定應該說是沒有錯的,關鍵是楊秀清把北伐的目的給定位錯了。根據當時的形勢,如果北伐從總的戰略上來說是採取一個對清廷以攻為守的態勢,威脅北京而不真的一定要攻打北京,然後北伐軍爭取在豫、皖一帶站住腳,建立根據地,逐步向陝、晉、冀、魯發展,則完全可以起到牽制清軍力量的作用,為江南主要根據地的開拓爭取時間和空間,還可以和天京方面互為犄角之勢,相互呼應。以北伐將領林鳳祥、李開芳的軍事才能,如果能輔以善於開闢根據地,做政權建設和經濟發展工作的文臣,上述想法並非沒有可能。

戰略抉擇(2)

然而實際上楊秀清卻把北伐真正當成了一次賭博,如果北伐軍能打下北京,就賭贏了這一把;萬一不行,就得遭遇孤軍深入、彈盡糧絕的後果。北伐軍最後的結局的確如上分析,攻打北京的想法沒有實現,陷入了清軍的重重包圍,最後戰至最後一人,悲壯慘烈;而其軍事上的意義也在於為鞏固天京的政權贏得了喘息之機,為西征牽制了清軍力量,而不在於對北京造成了多大的具體傷害。所以說楊秀清如果說在北伐問題上出錯,那也是北伐目的定位之錯,而不是北伐本身錯了。

林鳳祥和李開芳都是能征慣戰的大將,林鳳祥尤其是條硬漢,被俘後押往北京凌遲處死,林鳳祥受刑之時“刀鋒所及之處目光直視之,至死未發一聲”。這樣的猛將卻在軍事冒險中喪命,真是可惜。再說說定都問題。定都天京之後,太平軍西征獲得了重大勝利,開闢了長江流域根據地,同時天京城內的政權建設也蒸蒸日上,太平軍其實形勢一片大好。

如果能在此時繼續鞏固政權,積蓄力量,然後乘勝追擊,奪取浙、閩、湘、粵等地,牢牢佔據半壁河山,與清廷劃江而治,憑藉富庶的江南地區的經濟實力,苦心經營之後奪取全國勝利也是大有希望。但是此時太平軍作風出現問題,高階領導人生活腐化、爭權奪勢,最終釀成天京事變,在內鬥中大傷元氣,並就此失去了奪取江南諸省劃江而治的能力,這才一蹶不振。所謂“堡壘總是從內部被攻破”,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說太平軍不思進取,小富即安的確是事實,但是定都天京本身並不證明太平軍不思進取、小富即安,而是隨後的腐化和內鬥證明了這一點。所以總體說來,雖然不排除有其他選擇的可能性,但是太平軍定都南京,隨後西征北伐的戰略大方向上可以說是合理的。北伐雖然慘痛,損失了林鳳祥、李開芳兩員大將,但畢竟那只是一支偏師,沒有傷及太平軍的主力,而且也起到了牽制清軍的作用。而太平天國最終的失敗,則是敗於定都之後不思進取腐化墮落,隨後又自相殘殺禍起蕭牆,以至於無法建立牢固的根據地。

禍起蕭牆(1)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