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揚佛法。道佛之爭,驟然尖銳!
永平十四年,道教徒聯合五嶽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六百九十名道士,聯名上表漢明帝,痛斥佛經虛妄,要與胡僧比試優劣,以辯真偽。漢明帝准奏,在白馬寺前鑄臺比試。兩家先辯教義,攝摩騰舌綻蓮花,以寡敵眾,諸道士竟不能敵。又有謂比焚燒經卷,佛家早將經文刻金箔上,一場大火,道教經卷化為烏有,佛教經卷光明大放!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這一場比試,雖是佛教大獲全勝,但東土是道家故地,三聖坐鎮,佛子僧人過得來,真正修道之士豈輕易過得來?是故民間之爭,難入高人法眼。
但肇亂之世,就此而始。道佛二教信眾,在民間互相攻伐,捨生忘死,戾氣日盛,其中胡作非為者,不為少有。
兩教煉氣之士、有道之仙,亦逐漸關注這場民間惡鬥,越陷越深,反將生民疾苦、社稷大倫,放過一旁!
於是兩漢之後,又是長達四百年亂世,五胡亂華,人肉相食!民生之艱,苛政之暴,人性之惡,境況之慘,無與倫比,更勝春秋戰國,為亙古以來所未曾有!
怨魂塞道,山河瀝血!
且說萬壽山中,一片平和。這一日,鎮元子在五莊觀中,悄然醒轉,暗運元神,視察內外,萬壽山、九州、天地幽冥三界,頃刻間世事紛紜,盡入眼底;八百年事,都上心頭。
饒是鎮元子聖人之尊,也看得勃然大怒,罵道:“兩教聖人,不當人子!短短八百年,竟將大好神州,如此糟踐!爾等爭便爭罷,凡俗生靈何辜,要遭此禍?吾若不教訓爾等,重整山河,妄負盤古之託!”語罷,猛然一震拂塵,長身而起,就要往萬壽山外而去!
方行得兩步,突然心頭猛醒,暗道:“不對!他二教是有恃無恐,故意如此,要探吾底線細!吾若今日出了萬壽山去,不僅瞞不過鴻鈞道祖,諸般種種,諸位聖人也會察知,日後行事,多有不便!”思想一回,便喚清風明月,召集諸位弟子,三代、四代徒孫,在五莊觀相見。
眾仙聞報,得知鎮元子醒轉,喜不自勝,急急率領弟子,前來相見!
五莊觀中,群仙濟濟,分邊站立,玄松道人居上首,對玄穹道人;玄素道人次之,對玄竹道人;玄玉道人又次之,對玄雲道人;玄昊道人在後,對玄羅道人;還有玄敖道人居最末,卻也不是單數,對面還立著黃石道人。
蓋因黃石道人雖是玄松道人弟子,但一來他是三代首徒,身份特殊;二來他在地府為君,位高權重,細論起來,與玉帝、酆都大帝是同一品級,因此九位二代弟子皆特許他與眾仙平起平坐,以示尊敬,平日裡亦以黃石公相稱!
只見玄穹道人、玄玉道人、玄敖道人身後,分別乃是精衛、楊昭、哪吒;黃石道人身後,乃是張良,只因其辭官之時有云:修行慕道在巖泉,無是無非散誕仙。因此黃石道人賜道號散誕子,並作詩笑他曰:師徒同道不同天,吾得驅馳汝得閒。何時了卻千千事,也做山中散誕仙。只是他是地府府君,統管諸山諸水諸城諸地神位,縱使這幾百年來極其收斂,事情也自不少,是萬萬做不得散誕仙的。
另外還有玄素道人、玄雲道人、玄昊道人身後,皆立了一位弟子,卻是生面孔。
只有玄竹道人與玄羅道人,尚無門人。
鎮元子在臺上現了身形,眾仙皆拜,口頌:“老師萬壽!”
鎮元子道:“罷了!”朝下一望,竟有數位從未見過,便說道:“吾地仙一門,開枝散葉,誠為可喜!諸位都是彥傑,且按入門先後,報上名來!”
論起來張良入門最早,因此黃石道人帶著他上前拜見,說了張良來歷。鎮元子問道:“凡俗之名,多紅塵之氣,六根不淨,帶諸般因果。張良可有道號?”
黃石道人答曰:“名為散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