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生了人格。

認知人格理論:在對外界情境的理解和定義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個體差異。認知理論強調心理過程在人們對現實的感覺和知覺印象進行組織時的重要性。有機體本身在形成自己獨特人格過程中會有主動的參與並起到決定性作用。

1、米希爾的認知…情感人格理論

人們如何對特定的環境刺激進行反應取決於一些變數。它們來自於人們的觀察學習經驗以及他們同其他有生命個體和無生命物理環境之間的互動作用。

行為模式的重要性。

米希爾強調人們對於他人人格的判斷不應當依賴於對不同情境下行為的總體表現所做出的平均,而是應當依據不同的情境會產生哪些不同的行為的原則進行考察。

2、班杜拉的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提出了一個由個體因素、行為和環境刺激三者構成的複雜的互動系統。這三者中每一個都會影響並能改變另一個元素,並且這種影響極少是單向的。

互動決定(reciprocal determinism)要完整地理解人格和社會生態學就必須全面地考察所有的這些因素。

隨著理論的發展,班杜拉(1997)將自我效能作為核心概念進行了詳細闡述。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一種相信自己在某種情景下能夠充分表現的信念。

除了根據現實的成績和表現,人們還從依靠以下幾個方面的資訊來判斷自我效能:

* 各種經驗——你對其他人的表現的觀察。

* 說服——別人可能讓你確信你能夠做一些事情,或者你讓自己獲得這樣的確信。

* 當你考慮或開始某項任務時對你的情緒喚起的監控。

班杜拉自我效能模型:(表示了人們和他們行為之間的效能期待;結果期待在行為和預期的結果之間)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也承認環境的重要性。還有對於自己能力的知覺。行為結果取決於人們對自己能力的知覺和對環境的知覺。

3、坎特的社會智力理論

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是指人們在不同的人生任務時期需要的專門技能。三種型別的個體差異:

* 人生目標的選擇。人生目標和任務的區別對人們是最重要的。

* 社會互動的知識。人們之間的區別還在於他們在社會任務和個人問題解決方面的技能上。

* 完成目標的策略。人們在解決問題中所採用的策略也是個不相同的。

在一定時期內,人們的目標、知識和策略使用是具有一致性的。

尋求親密關係的目標對人際關係的滿意度有很大的影響。在較高的親密關係目標時,人們對關係的滿意度很少受到他們在一起的時間長短的影響,報告的關係滿意程度均較高,當共處的時間較少時,較低的親密目標的個體之間關係的滿意程度較低。

4、對社會學習和認知理論的評價

一種批評是這些理論往往沒有把情緒作為人格中一個重要的成分。認為認知理論沒有注意到無意識動機過程對行為和情感的影響。

第二種型別的批評是關於認知理論在描述個人概念和能力過程的模糊性。

五、自我理論

詹姆斯將自我經驗分為三個部分:物質我、社會我以及精神我,一切與自身相關的事物都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1、自我概念的動力性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個動態的心理結構,它引發、解釋、組織、傳遞、調節內心及人際的行為和活動。

“知識塊”——對環境結構的綜合概括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