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應逐步降低城市戶口的含金量,縮小城鄉差距。改革現有戶籍管理制度是必須的,但需要注意改革的力度和順序。雖然戶籍制度是其他制度安排的基礎和前提,形成於其他制度之前,但改革的次序應該是反向的。也就是說,應先逐步取消各種城市居民享有的優惠待遇,降低城市戶口的含金量,然後才能完全廢除現存的戶籍管理體制,歸還農民憲法所賦予的遷移自由,實行國際通行的登記戶口制。在減少城市居民特有福利的同時,增加農村的社會保障,逐步減少城鄉落差,從而減少城市放開的衝擊。在開放戶籍的過程中,應在一定時期內保留轉移人口在農村的權益。這樣,一旦進城農民找不到工作或失業,農村可以起到蓄水池作用,避免大量失業人口留滯在城市,造成城市社會問題。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3)
其次,現有的勞動力流動是個市場過程,城鎮化也應該是個市場過程,必須透過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決定。放開戶籍制度的前提必須是城市有能力吸收願意轉移的剩餘勞動力。為此,應該保持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逐步取消民工就業的歧視,千方百計地增加就業。更重要的是,應增加農村教育投資,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從供給面改善轉移勞動力的素質,擴大就業面。
最後,應推行城鎮化的雙軌模式。我們可以把中國目前的城市大致區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1。特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
2。二元就業體制並存的混合型大中城市,如中東部的省會城市南京、福州、杭州等;
3。傳統體制佔主導的城市,如長春、太原等;
4。新興城市,長三角的中等城市帶和珠三角的城市群;
5。政府推動建立的小城鎮。
容易發現,人口控制政策強度在以上5類城市中是依次減弱的。這種控制強度是由城市規模及其就業體制的結構決定的。城市規模越大,城市就業人口中一般勞動力所佔的比重越大,農村流動人口對城市居民就業的壓力就越大,城市政府對勞動力市場保護力度越大,反之則反是。
對於前兩種型別的城市而言,體制內外落差很大;這些城市的地位顯要,社會穩定尤其重要;城市居民中大部分就業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村勞動力對其構成較強的替代效應。由於這些原因,這兩類城市的改革成本較大,不可能迅速推行改革措施。在第3類城市中,市場部門發展緩慢、城市居民主要就業於國有企業,農村勞動力對城市就業的衝擊較小,因而放松管制的阻力較小。但由於市場就業機會少,對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意義不大。在一些城市確實出現戶籍制度放鬆後,農村人口卻對此“無動於衷”的現象。而且隨著城市國有經濟的改革重組,會不斷遊離出大量富餘勞動力,勞動力市場保護可能會反覆出現。
因此,對於這些開放城市人口難度較大的城市,仍可以根據戶籍控制來調節。我們相信隨著新興城市迅速發展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這類城市的就業壓力就會逐漸減小,而且城市間的競爭會加快城市的調整步伐。
而對於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以中等規模為主體的新興城市和不斷湧現的中小城鎮,城鎮化的阻力小,城鎮化的積聚和規模效應顯著,因而是增量改革的源泉。這種城鎮化是以勞動力市場為基礎的,對勞動力的需求來自城市本身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即使不存在任何城鄉分離障礙,勞動力市場的自發作用會透過城市失業率的提高,降低農民流動的預期收益,從而起著調節城市規模的作用。因而,戶籍放開必須因地制宜,漸進完成。
總之,戶籍改革是必要的,但筆者擔心的是否會透過立法將現存戶籍制度“一刀切”式地取消。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