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這輪罵戰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很快便達成了共識,應該開海禁。
這讓謝慎大為驚訝,心道大明的風憲官怎麼都這麼開明,卻不知是王華提前放出風去,叫都察院的幾位同僚暗中進行風向引導。
換句話說,從一開始這件事就不簡單是一兩人上奏那麼簡單。
要想讓天子、朝廷同意開海禁,必須得在輿論上獲得支援。
都察院是這樣,其他部寺衙門同樣如此。
只不過與督察院不同,這些衙門中的分歧更大,遲遲不能達成一致。
這當然不是謝慎想要看到的,要知道分歧越大,天子的決心便越會動搖。
天子一旦決心動搖,這件事不了了之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
作為一個穿越客,自然知道開海禁對大明發展的重要性。
只有透過海洋貿易才能彌補大明許多先天不足的東西,才能做到真正的中興。
不然按照史發展下去,所謂的弘治中興也不過是個治標不治本的自我安慰罷了。
但他又不可能一一去諸部寺遊說。大明沒有這樣的政治傳統,即便遊說也是依靠私人情誼在私底下進行的,絕不能搬到檯面上。
這件事分歧如此之大,歸根到底還是利益使然。
大明朝的官紳,官商是不分的。
很多官員自己就是大地主,家族經商更是尋常之事。
浙商、閩商等海商基本控制了大明的海洋貿易,以走私的方式大筆撈金。
這些錢中有不少便被獻給了部寺大員,他們當然要替海商說話了。
開海禁之後,影響最大的就是這些原本靠走私壟斷海貿的閩商、浙商了。
有了海經局,一切都要走流程,再想靠著以前那一套牟利是不可能了。
此次上書和謝慎以往上書都不同。
以往謝慎只是針對一個人進行彈劾,所受到的威脅也只限於那個人和他的盟友。
而謝慎請求開海禁,得罪的卻是整整一個群體。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個群體的數量還真的不少。
但是謝慎不打算後退,因為這是改變大明國運的一次最好的機會。
如果此時不能夠開海禁,或者說海禁開的不徹底,透過海貿興國的設想便成了泡影。
故而他聯合都察院中支援他觀點的御史聯名又上了一封奏疏。列出了開海禁的十條益處,並對反對者提出的異議逐一駁斥。
果然,這封聯名奏疏一經呈上,連內閣都大為震動。
以徐溥、劉健為代表的臺柱子對此很是反對,而李東陽、謝遷為代表的少壯派則支援謝慎開海禁的奏請。
連內閣都有分裂的趨勢,弘治皇帝再也坐不住了。
天子馬上召見內閣諸大學士,就開海禁一事展開了一次御前討論。
徐溥、劉健反對的理由是“禁海乃祖宗之法,祖宗之法不可廢。”
而李東陽、謝遷支援的理由是“開海禁,增稅賦,強國運。”
雙方都有道理,弘治皇帝還是很為難,最終不得不宣謝慎進宮問詢。
。。。。。。
。。。。。。(未完待續。。)
第三百五十九章 與首輔交鋒
明代禁海,禁的是普通商貿。而國與國之間的外貿並沒有被禁止。
相反,大明還設定了市舶司這一專門機構負責與各國海貿。
明代市舶司共設三處。
其一設在廣東的廣州、其二設在浙江的寧波、其三設在福建泉州。
在廣東的市舶司是專為暹羅占城、滿剌加真臘等國朝貢而設最為重要。在浙江的是專為日本朝貢而設,後因為倭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