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的宣傳,他目睹國是日非、人民生活惡化的現狀,意識到天下大亂很快就會來臨了。於是在回到皇覺寺後,他發奮勤學,廣交朋友,準備幹出一番事業來。
1351年,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阜陽)發動起義,並推韓山童為明王。同年八月,彭瑩玉、徐壽輝在蘄水(今湖北浠水)起義。這些起義者用紅巾裹頭,故稱紅巾軍。1352年,郭子興和孫德崖在濠州起義。
明皇聞聽起義的訊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裡,隨時可能被元官軍抓走,性命難保。正在此時,他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信,湯和在信中邀請明皇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明皇放下缽盂,趕緊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明皇25歲。
在明皇稱帝之前,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是指加強軍事防備,鞏固後方;廣積糧是指發展經濟生產,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則是指不要過早稱帝,以免樹敵過多。這三條建議極具戰略眼光,是明皇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明皇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當塗)、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只能望江興嘆。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明皇親自處理合併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明皇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採石,常遇春一馬當先,率軍衝殺,攻克採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他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明皇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明皇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明皇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明皇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明皇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明皇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今江蘇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但是,明皇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於是他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明皇打天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他便攻下集慶。
明皇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升他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明皇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小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
此時,儘管明皇擁有十萬兵力,聲勢比過去大了很多,但是佔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併明皇。這樣一來,明皇暫時沒有對付不了的敵人,並且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明皇目前首要的任務是鞏固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於是在佔領應天不久,他立即派徐達攻取鎮江。出戰前,為了嚴明軍紀,他故意以放縱士卒的罪名將徐達抓起來,並準備以軍法處斬。此時,李善長出來求情,眾將不知是計,也一起求情。於是明皇就順水推舟,說看在眾人的面上,暫時免去徐達死罪,不過要徐達攻下鎮江後,做到不燒不搶,方可完全赦免徐達之罪。眾將見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