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鼓,敲打在張生的心上。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真的被貪慾矇蔽了雙眼。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張生不再盲目尋找風水寶地,而是開始幫助村裡的人們,從小事做起,修橋補路,助人為樂。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生髮現自己的心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不再焦慮於未來,而是學會了珍惜當下,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份喜悅。他的行為也感染了周圍的村民,整個村莊的氛圍變得更加和諧。
最終,張生明白了智空禪師的話:真正的風水寶地,是心中的善念與行為所營造的和諧環境。他再次來到智空禪師面前,深深一拜:“大師,我終於明白了。”
老僧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你已經找到了你的風水寶地。”
第四章:福地由心造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張生站在村口,望著那條曾經走過的路,心中充滿了感慨。他已不再是那個急於求成的年輕人,而是成長為了一位深受村民敬仰的善人。
他回到了村莊,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和幫助更多的人。
他修建了水井,讓村民們不再遠赴山泉;他組織了義學,讓村裡的孩子們有了讀書的機會;他還倡導了互助合作,讓村莊的生產生活更加有序。
張生的善舉如同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田。
村裡的老人們常常坐在大樹下,交口稱讚:“張生這孩子,真是我們村的福星啊!”
而在這一切背後,智空禪師的身影時常在遠處的山樑上出現,他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切,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他知道,張生已經真正理解了“福地福人居”的道理,用自己的德行創造了一個和諧的環境。
歲月流轉,張生的故事在村中流傳開來,成為了一段佳話。
而德山上的那座古老廟宇,也因張生的改變而聲名遠揚。人們說,那裡不僅是風水寶地,更是心靈脩行的聖地。
最終,張生成了村中的智者,他用自己的生活證明了一個道理:真正的福地不是靠尋找得來的,而是透過修德、行善,在自己心中一點一滴建造起來的。
他的經歷,成為了後人心中永遠的燈塔,照亮著他們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