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之下離魂症必然發作,最輕也得當場昏暈在地。他一路趕來就是準備收拾殘局背少爺離開的。
誰知道竟然會是這樣……擠出一身汗的莊海山頓住步子,使勁揉了揉了眼後再向唐松看去,不錯,這就是自家少爺呀!
只是……這變化也太大了……活像是兩個人似的……
莊海山正心神大震的時候,猛然聽到身後一連片的唱贊聲:“好一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小相公話說的通透”。
初唐末年雖沒有說書的,但大的寺廟中早已開了“俗講”,由和尚們在初一十五香客遊人眾多時登壇開講佛經,只不過這種俗講卻跟高僧在蓮花座上講經不同,乃是將佛理以說故事的方式講出來,譬如佛祖割肉飼鷹等等,後世說書行即由此發源而來。
這些個香客遊人們平日裡聽俗講聽得多了,緊要處的喝彩已經成了習慣,此刻見這唐松相貌清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話語又委實簡潔有理,頓時忍不住就喝彩出聲。;
這聲喝彩愈發讓莊海山驚喜的不知所云,園中那些士子們也都不約而同收起了臉上的玩笑神色,挺直了腰背。
這說話的……還是那個……唐呆子?
唐旭作為始作俑者,雙手伏案,身體早已在不自覺中挺的筆直,眼睛裡滿滿的全是不可置信。唐嵩侃侃而言,氣貫意達,精神再健旺沒有了,那裡還有半點那郎中所說的油枯燈盡的樣子?
便在這些人越發不解的驚詫迷惑中,唐松的發言已近尾聲,開口作結語道:
是以: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於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這首北宋真宗御製的《勸讀詩》可謂是將讀書的功利性**裸的揭示了出來,要勸人讀書再沒有比這更好的說辭了。這首詩從問世之日起便轟傳天下,此後數百年間代傳不絕,直至唐松穿越前的後世依舊是盡人皆知,單從這流傳情況上即可看出此詩的殺傷力之大。
今日主持聚會的許縣令本也是嶺南貧寒士子出身,當年赴京應試的盤纏都是四處告貸借來的,其間不知受了人多少白眼。此後前往長安一舉明經中試,曲江賜宴、雁塔題名,雖然沒有進士科的榮耀,但那種一雪多年積鬱,揚眉吐氣的暢快也是難以用語言形容。此後由從吏部分發的從九品官吏做到如今正七品的襄州首縣,富貴權勢可謂是一樣不缺。而追根溯源,他這人生遭際上天翻地覆的變化全是由讀書科舉而來。
有了這樣的人生經歷,許縣令再聽到這樣的《勸學詩》真是份外有感,只覺字字句句都印證在了他身上,說到了他的心口裡,而人生中除了忠君孝親之外再沒有比這更真更大的道理了。是以唐松話剛說完,他老大人已伸手一拍案几,擊節讚道:“字字句句直指人心,遍天下為人父母者都該好生聽聽,說得好!”。
此時大唐立國已有八十載,貞觀盛世至今也已有數十年之久,天下昇平正是文事大興的時候,讀書有成而後光宗耀祖的念頭也早已深入人心。不止是許縣令,唐松這話可謂是說中了滿園內外所有人的心思,許縣令的讚歎聲未罷,園外看熱鬧人群中的喝彩聲已經譁然而起。其間更有許多人口中唸唸有詞的記誦個不停,不僅要把這話學回去勸說小兒輩,便是作為家訓世世代代傳下去也儘夠了。
許縣令此時早忘了唐松之前那小小的不恭,看向他的眼神中居然隱隱有了點兒知音相賞的意思,“來呀,賞儒衫一領,錢十貫以資筆墨”,賞賜完畢猶不忘讓伺候的書吏取來筆墨錄下了這一首《勸學詩》。
第四章 盞酒做奠 後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