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言,崔元綜深深的看了鄭知禮一眼,“工部門……”
“啊?”這突如其來的一問讓鄭知禮一愣,繼而明白過來,心下大喜的點頭不迭。
“某已知之,自當見機行事成你心願……”
崔元綜這話真如仙音,鄭知禮之前對他的那一些小小不滿頓時煙消雲散。
又說了好一會兒的感激話後,知道崔元綜脾性的鄭知禮便起身告辭。
崔元綜起身相送時,問起了之前安排下的那此事。鄭知禮恭謹答道:“詩文集及選出的一些士林仰望的孤本、善本書籍已然雕版刻印完畢。往三京及天下各道州交遊士林的人選亦已選定,第一批前往神都的已經動身其他的不日也將起行……”
“如此甚好……”
從崔宅辭出,鄭知禮乘了馬牟起行回府。初時臉上還是滿面笑容,但驀然想到一個問題後,心裡卻不自在起來。
為何我丙說有靜極思動之心,崔元綜便知我是欲往工部?他是知某有理政工部之才?還是知道某在意工部那流水般的過手錢糧?
直到回到府中之後這個問題還如一根刺般橫亙在鄭知禮心頭,不免使其心巾的快意大打了折扣。
唐松出宮的訊息丙一傳開,其要辦學校的訊息也隨之不脛而走。
因為聲名著實響亮的緣故,他要開辦學校的訊息以極快的速度傳遍皇城傳遍士林,很快的乃至於神都市井間也都傳的沸沸揚揚。
辦學校實在沒什麼稀奇,往遠不說孔聖開私學,弟子三千賢者七二的往事。便是前隋末年,初唐四傑之王勃的祖父大儒王通就曾開辦過一家聲名達於天下,弟子人數逾千的私學。
辦學校確實不稀奇,稀奇的是唐松如此年紀居然就敢開辦學校。他才多大力今年不過十六七而已,古往今來,可曾有過十六七歲就敢開辦學校的力
便是才譁天縱如孔聖,也是“年十五有志於學”待“三十而立”博學之名在魯國遠播之後,方才開門授徒口至於隋末大儒王通亦是學問犬成之後方敢如此。
這唐松居然以十六七之齡就敢開辦學校,還不是什麼小私塾,這……真是狂妄的無邊無際的地步了,將置孔聖於何地?置天下士子於何地?
其人雖有才名,但其才名皆是由曲子詞而來,《五經正義》都不知可曾讀通,這樣的人居然大言不慚要開辦學校,天下間那個父母,那個士子敢入其門下就學?;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訊息弓來皇城與神都各色人等無限熱議,士林且不必說,這一回就連素來對唐松印象極佳的普通百姓們也是毫不看好此事,皆認為唐松實是少年心性不穩,此舉實是誤人子弟。
訊息傳開的幾日,百姓們相互熱鬧閒話時都好拿此事打趣,只是卻無一人肯將孩子送到唐松門下。
這個訊息還不曾消化完,一個新的更加震驚的訊息隨之傳揚開。
那唐松要辦的學校與漫天下所有的學校都不同,竟是個什麼“通科”。
大多數人乍一聽到這個訊息,都是根本不明白這所謂的通科究竟是什麼意思。輾轉來回打聽了許久後才勉強明白過來,原來這位聲名偌天的唐松要辦的所謂通科就是什麼都教,什麼都要學的學校。
《五經正義》、歌詩辭賦、明法、明算、明書等等等等,總之就是一個雜貨堆子,入了他那裡便都得學。
這個訊息一經確認,朝野士林,神都百姓之間已經不是譁然一片這麼簡單了,眾人簡直以為唐松是失心瘋魔怔了。
“螃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而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著用心躁也……”荀卿《勸學篇》巾的名言是士林讀書人們說的。
便不說歌詩辭賦,革是《五經正義》便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