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禁而不止。尤其是在偏遠的地方,更是仍然大行其道。而因為銅錢不夠用,使得清初一直處於銅荒的局面。銅的價格日漸走高。這就使鑄造了一錢四分的重錢之後,為民間的膽大之人開闢了一個新的財源。也就是將這種銅錢熔了之後當銅賣。因為此時一兩銀子可買銅七斤。按官價將一兩銀子兌成銅錢可得一千枚。將這一千枚銅錢熔化,一般可得銅八斤十二兩(一斤等於16兩)。從中可獲利一斤十二兩銅價。許多不法商人就以此為盈利的捷徑,使得市場上銅錢日趨減少。這樣一來清朝政fǔ不斷的鑄錢,就等於在不斷的虧損,補貼給了那些不法商人。
在這種情況下,康熙二十三年,當時的戶部shì郎陳廷敬上書請求恢復一錢舊制。也就是將銅錢的重量恢復成每枚一錢。如此一來的確是沒有人再會去銷燬銅錢了,朝廷也不會有虧損了,但是民間sī鑄銅錢之風卻依然如故。
…………
因此,康熙初看王掞的奏章,並沒有多大的反應。以為這個老學究又在說sī錢氾濫這個老生常談,卻又屢禁不止的問題。康熙心裡還在想:王掞是有點愚,可陳廷敬這樣的幹臣怎麼也來湊這個熱鬧。
可是再看下去,康熙不禁拍案而起。
為什麼呢?因為這次的sī錢,不同以往。首先是這些sī錢全部都是康熙通寶,而且右上均為“戶”(即表明為戶部寶泉製造)。而且均足重一錢。每一枚均字跡清晰,經檢驗,這批錢成分均為銅七鉛三。
而且王掞奏章上還說。因為銅價越來越高,而從日本運回來的銅數量在不斷的減少。因此即便是寶泉局如今也不能完全達到銅七鉛三的標準,所以寶泉局的鑄造匠們也承認這批sī錢鑄造的比寶泉局的還要jīng美,字跡也更清晰。
民間造sī錢,目的當然只有一個,那就是賺錢。雖然有清以來,sī錢不斷,但從來沒有出現過比真錢還要真的sī錢。這真是假到真時真亦假了。據王掞說,因為這批錢製造的太真了,所以在五省大規模流通了數月之後才被發現。發現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批錢的數目太大。粗粗累計已經有數百萬枚。因為這些錢看起來均很新,又都是寶泉局製造,這才惹起地方官員懷疑。因而上報了戶部。
因為銅價高昂,所以如今寶泉局制錢,雖然仍然有利潤,但已經不多了。民間鑄錢,一般來說要比朝廷的成本更高。即便造出這樣的錢仍然有利潤,但肯定不高。康熙初年已頒佈sī鑄律:為首及匠人罪斬決,財產沒官,為從及知情買使,總甲十家長知情不首,地方官知情,分別坐斬絞,告jiān賞銀五十兩。
冒著殺頭抄家的罪名,卻只為謀取不多的xiǎo利。實在是讓人費解?而且據五省的地方官所報:雖然現在已經無法查清這批錢的來歷,但是基本可以推斷這批錢就是在最近幾個月才流入市面上的。
因此王掞和陳廷敬一致判斷,鑄造這批錢的人居心叵測,雖然還不知道他們的真實目的,但他們決不是一、兩個普通的jiān商。
………………
當jiān商不想著賺錢,那他想做什麼呢?
康熙的臉黑得就像傳說中的包公。
大臣們彷彿一根根低著頭的木樁。
這jiān商的心思還真是不好猜。你說你做jiān商就做得徹底一些吧,還搞什麼薄利多銷(據說這個新詞來源於九阿哥之口,如今被滿京城的xiǎo販們掛於嘴邊)?真是害人不淺啊。大臣們一個個都想著盡力往後縮,可惜上書房太xiǎo,沒處躲去。
康熙的嚴峻的目光在眾大臣臉上掃來掃去。
事情出在鑄幣上。與之相關最緊密的就是戶部和工部了。戶部尚書陳廷敬、工部尚書李振裕首先成為了第一目標。
這些sī錢均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