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軍火,還要出售一些三號和四號坦克給羅馬尼亞,並且援建一些工廠給羅馬尼亞,而羅馬尼亞將用石油來支付德國的這些費用。
英美蘇三國肯定不爽,但他們無法阻止這個軍火換石油計劃,因為此時的德國已經和羅馬尼亞接壤,英美蘇三國都不可能在此時去進攻羅馬尼亞,這可是引火燒身的行為,英美蘇三國可不是蠢蛋。
……
進攻蘇聯已經進入最後的倒計時,隆美爾為此舉行了戰前軍事會議,這次軍事會議,隆美爾不打算給在坐上百位將官講軍事,而是給他們講德國戰勝蘇聯的一些必然手段。
會議上,隆美爾講述了德國應該如何戰勝國土寬廣的蘇聯,隆美爾沒有直接使用說教的方式,而是用一種學術報告形勢來講:
“各位將軍,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小國戰勝大國的條件》。
小國能戰勝大國,更大程度上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而不是立即就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的戰爭實力。
戰爭實力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武裝部隊的多寡精銳與否、武器裝備是否精良、後勤補給是否充足——“潛力”不等於現實的“實力”。
換言之,如果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未能及時轉化為戰爭實力,即使她的潛力再龐大,也有失敗的可能。
國土面積的大小和人口數量及資源豐富程度有著一定的關係,而且它決定了戰略空間的大小和戰場上雙方的旋迴餘地,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進行方式。
陣地戰還是運動戰?速決戰還是持久戰?人口數量直接關係到戰時急需的人力資源:適齡兵役人口的數量決定了軍隊後備兵力的大小,男女壯年人口是戰時擴大軍需生產的主要勞動力來源。
礦產資源的豐富與否和國家能否生產出足夠的戰爭物資、武器裝備有著莫大的關係。石油、鐵、鋁、煤、橡膠、糧食、布料、各種金屬都是戰時需求量極大的戰略物資,缺少了它們,戰爭機器就無法正常運轉。
一個國家如果處在戰時被封鎖的狀態,戰略物資無法透過貿易交換等方式獲得的話,資源問題就決定了她自持力的大小、持續作戰的能力。
文化技術的高低關係到國家在戰時能夠發明出多少武器裝備、生產裝置、軍事理論、運籌科學等成果,他們是國家戰爭實力的放大器:先進的武器可以以一當百,優秀的戰術可以以寡勝眾,卓越的理論可以使戰爭機器的運轉效率最大化。
但是,戰爭潛力的轉化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相當程度的時間、空間和物資保障。
對於人口只有不足七千萬的德國來說,打全面擊敗並佔領蘇聯,我們只能以快打慢的方式。
具體方略為,用最短的時間佔領蘇聯大片國土,俘獲大量的蘇聯民眾,並適當取得他們的支援和認可,掠奪蘇聯儘可能多的各種物資,我們要經最大努力,把佔領地的戰爭潛力向戰爭實力的轉化,事情大量國土和民眾的蘇聯,才有可能一敗不能翻身,永遠抬不起頭。
小國如何才能戰勝大國?我認為可透過以下途徑實現,主要為四個方面:
1。使用編制精悍的精銳軍隊,大量消滅敵方龐大但臃腫的軍隊。即以精銳勝平庸,消滅敵方直接抵抗力量。
2。佔領敵方戰略要點、政經中心、重要城市、資源礦區、生產基地、交通樞紐,阻止敵方進行戰爭動員、物資生產、軍隊集結、部隊調動。
3。對於已征服地區:徵用敵方人員作為勞工甚至士兵;開發敵方的礦產資源、使用敵方的生產裝置作為自己的戰爭補充;利用佔領的戰略要地或軍事基地,作為己方的前進基地和補給後方。
4。建立傀儡政府、恢復社會運轉;以當地人治理當地人,使敵方人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