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氣道者。肌肉之紋理。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營衛之所遊行出入者也。故肌肉滑利。氣道疏通。則榮衛之行。不失其出入之常度。故晝精明而夜瞑合。如肌肉乾枯。氣道澀滯。則五臟之氣相搏。而不能通調於外內矣。夫營血者。五臟之精氣也。五臟不和。則營氣衰少。營氣衰。則不能外營於肌肉。而衛氣內伐矣。衛氣內伐。而不得循行五臟。故晝不精而夜不瞑也。此言營衛相將。衛隨營行者也。夫經言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者。論營衛二氣。分陰陽清濁之道路也。平脈篇曰。營為血。衛為氣。本經曰。化而為血。命曰營氣。蓋經脈之外。有充膚熱肉之血氣。皆為營氣。當知脈外有營。與衛氣相將出入者也。是以本經論營衛之生始離合。計五篇有奇。第十五之五十營篇。論營氣之行於脈中。第七十六之衛氣行篇。論衛氣之行於脈外。第十六之營氣篇。論營血之營於五髒六腑。十二經脈。此篇論營衛之生。各有所從來。各走其道。而復會合於面板肌腠之間。營衛相將。偕行出入。第五十二之衛氣篇。論脈內之血氣。從氣街而出於膚表。故與衛氣相合而偕行。夫脈內之血氣順行。則脈外之氣血逆轉。此陰陽離合外內逆順之常也。陰陽之道。通變無窮。千古而下。皆礙於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之句。而不會通於全經。以致聖經大義。矇昧久矣。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答曰。營出中焦。衛氣出於下焦(下當作上)
帝承上文之義。復問營衛相將之所行。皆何道從來。而行於脈外也。夫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此入胃水谷之精氣。別出兩行營衛之道。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乃精氣也。中焦受氣取汁。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行於經隧。命曰營氣。此血之氣名營氣。故曰營出中焦。與精氣之少有別也。決氣篇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五味篇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衛者。陽明水谷之悍氣。從上焦而出衛於表陽。
故曰衛出上焦。夫充膚熱肉之血。乃中焦水谷之津液。隨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面板。故癰疽章曰。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協議。不得休止。夫 谷者。肌肉之分會也。是津液先和調於分肉孫絡之間。變化而赤為血。血和而後孫絡滿溢。注於絡脈經脈。故中焦之津液。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者。謂血營於身形之肌肉也。獨行於經隧。命曰營氣。謂血注於孫脈經脈也。此血之氣命曰營氣。與應呼吸漏下之營氣少別。故外與衛氣相將。晝夜出入。內注於經脈。因息乃行。
與天道之營運於外。而復通貫於中之協議也。餘伯榮曰。此論營衛出於兩焦。下節論上焦與營俱行。中焦蒸化營氣。此節乃承上啟下之文。
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週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此復論三焦之所出。兼證營衛之生會。上焦出於胃上口者。上焦所歸之部署也。並胃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出走腋下。循太陰之雲門中府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復下於足陽明之分。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週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蓋從胸腋太陰之分而出行。故復大會於太陰也。夫手之三陰。從髒走手。足之三陰。從足走髒。營氣行於二十八脈之中。二百七十息。以應漏下二刻為一週。則陰陽外內。經脈臟腑。俱已循行。蓋以一日分為晝夜而為五十營。非日行於陽而夜行於陰也。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