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先生本名甲庚,出生於廈門集美社,17歲即渡洋前往南洋,經營父親留下的米糧店,後開設罐頭廠,創辦黃梨園,加入熟米業務(即去穀皮的粳米。)
早年米糧店都是帶穀米,與目前商鋪買到的粳米不同,後來熟米才成為主流。
36歲時已經在南洋聲名鵲起,是著名的實業大王,受人推薦擔任新加坡華商總會協理,及道南學堂總理。同年加入同萌會,向閩僑募資五萬元建校舍。
這一年開始,陳先生便與助學振興結下不解之緣,一生都在為華人的教育事業做貢獻。先後建立集美學校、集美師範學校、廈門大學、南洋華僑中學、集美航運學校。
他的名並非取自家鄉,而是家鄉以他為榮,華僑們對他的尊稱!
這一世,陳先生最輝煌的地方,並非是在教育、實業上的成就,而是永遠都站在正確的一方,不受政治利益左右,誰的組織有抱負,他即號召南洋華僑支援誰!
一開始支援國父、後來支援北方,全都是在形勢轉變之前,最危難的時候給予幫忙。如果說,一次賭中,可以說是在博,但次次都賭,不食紅利,是為什麼?
只能說是理想的光輝在閃耀。
戰亂時期,陳先生還支援閩省財政,累計捐獻超五十萬大洋,為各方愛國組織募集的資金不下百萬。
19年夏,閩、省兩地軍閥在集美、高崎兩島對峙,互相開槍射擊,造成集美學校學生李文華在乘船途中中彈身亡,正在南洋籌措愛國資金的陳先生,立即與另一位愛國華僑,後任全國賑災委員會主任的林義舜先生,聯名通電,要求確保集美學校安寧。
南北各路軍閥紛紛同意訂立集美和平學村公約,特別批准“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由此而來。
集美社的學校也統一合併為一所大學。
戰爭期間,知名的起義行動、載有的地方災荒、都可以找到陳先生組織籌款,號召南洋華僑募捐的訊息。
初代南洋華僑是為國出過大力的!
這也是為什麼國家一直歡迎華僑的原因,甚至第一批迴國投資的人都是南洋華僑,陳先生則高尚到讓人一提起華橋,便聯想到閩省人,不是華僑只有閩省人,而是閩省出了個陳先生。
何定賢知道陳先生除了是個商人、愛國華僑,更是位有重大影響力的社會活動家。
在南洋時期便是同萌會員,第一代的社團大佬,透過不斷的興華義舉,在南洋華僑中具有“教父”般的影響力。要是能讓陳先生致電給南洋總督,南洋總督確實要慎重考慮放人。
因為,陳先生現在已經迴歸家鄉養老,真正的落葉歸根,享受人生,並且是站城門樓上觀禮的人物,身上頭銜都是國字號。他一句話南洋都得抖三抖。
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可是有人送給過他一面旗幟,上書“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八個大字。
何定賢不是一個高尚的人,但必須相信陳先生是個高尚的人。南洋本地的政治人物,為什麼會與陳先生有所矛盾?陳先生混哪裡的,小癟三又是混哪裡的?
擺明是眼界不一樣。
“我要想聯絡陳先生,只能透過霍老闆牽線搭橋了。”何定賢心中掂量一番,出聲道:“既然只是通個氣的事情,我沒理由拒絕,成不成都不關我事。”
“至於遊行示威的活動,幹!”
何定賢考慮到眼下形勢,為南洋的華僑聲援,其實便是港島華人出聲。雖然看起來是兩線作戰,在警務處長都沒徹底搞定的情況下,白白為南洋華僑吸引火力。
但搞政治格局要大,港島、南洋同為英屬殖民地,華人本身就是一體的。南洋鬧的越兇,港府越忌憚,港島喊的越大,南洋總督要考慮的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