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大多讀者最初和我一樣有著相同的擔心,《心理罪》的出版會不會引起一些有著犯罪心理的人無意中看到這本書而效仿起本書兇手的謀殺方法,當你看過本書後發現這種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就如一位父親總害怕學校裡的性教育讓他純潔的女兒雙眼蒙塵。我們只有懂得了解了犯罪心理特點才能及時發現治療,從而樹立起強大的內心抵抗這種陰影。
對於網路文學的普遍雜而混亂,到處是一腳毀滅一個星球的科幻,男的種馬、女的花痴的言情,血淋淋、赤裸裸的視覺恐怖,幼稚而又漏洞百出的推理,實在推理不出就解釋為“鬼怪製造”,要不就是一切皆因幻覺或過分誇大催眠作用的浪俗故事,《心理罪》對故事本身力求科學資料,以及從故事的本身過度到對犯罪心理的關注,作者對自身所學領域的嚴謹態度令人尊重。
心理犯罪懸疑對於國內恐怖懸疑市場來說是個空白,出版方把稱為“中國第一部心理犯罪懸疑小說”毫不為過。並且《心理罪》在出版前在發行量每期近百萬的《今古傳奇》雜誌得到了良好的檢驗,受到的千千萬萬讀者的追捧。但,作者在實體書的前幾章中,看似無關其實暗埋隱線的寫法是危險的,雖然只有幾千字,但它不僅影響了閱讀的整體節奏,對於生活壓力大,快節奏閱讀的現代讀者是個不小的的冒險,因為不是每個讀者都能方木一樣從一粒毫不起眼的紐扣上猜出附近還有一個小孩可能遇害,也不會在沒有語言暗示的前提下對看似無關的情節過分留意——作者的暗埋隱線要看到後面回頭再看前面才能看出他是在暗埋隱線。對於看過了“看似無關的情節”的作者來說,這本書就等於是蒙了土的金子。沒有耐心看過“看似無關的情節”的,他看到只能是一堆黑土。另,作者時不時唐突跳出《第七個讀者》的人名而未加說明,常常把人搞得人暈頭轉向,在這一點我們要替作者惋惜,如果作者的《第七個讀者》先出版,那麼這個問題將不是問題,還能引起來兩本書相互推動的熱售。對於第一次出版長篇的雷米我們不能過分地苛求,但是有理由對他有比一般作者更高的期待。
輪迴之苦——《心理罪》
文/紙裁縫
在寫這篇書評之前,我本來打算去市場上逛一圈兒,買兩根麻繩回來,寫不好就吊死,以表愧對我心目中至高偶像的決心。但是我堅持坐著沒動。
不是俺怕死,是因為我在想一個問題:輪迴之苦。
《心理罪》這本書牽扯到兩個男人。一個男人在書裡面,他叫方木,很榮幸地擔當主角一職——當然方木不覺得榮幸。方木很痛苦。
我看過的書少,沒什麼文化,基本上沒記得在哪本書裡看過這麼痛苦的主角兒——一方面為了道義,進入到犯罪的偵破中去,一方面為了人心本身的柔弱和痛苦倍受煎熬。
我們都不是全然堅強的。方木作為一個大學生,在他的處女秀《第七個讀者》裡,為他年輕生命進行了第一次表演。這表演是男性化的、充滿智慧和挑戰的,也是畸形的、灰暗的。接連的死亡,成為被捕殺獵物的命運,瞬間摸到的死亡、愛人和朋友的死亡,生命青春希望的雙重凋零,成為他本次在《心理罪》出場的前奏。
在噩夢中掙扎的《心理罪》,更增加了方木的悲劇色彩。作為一個正常人,遵守正常道德規範的、有正義感的人,作為一個專門從事犯罪心理研究,並對罪犯及其心理非常敏銳的“天賦少年”,他顯然沒有金田一的幸運,敏銳的洞察力讓他同時成為警察的救主和兇手的屠刀。
輪迴,在罪惡之深處輪迴。到底有沒有過拯救?也許沒有他方木,就不會帶來這麼多死亡……
我對方木有著深深的憐憫和敬意。也許這就是《心理罪》打動我的地方。對我來說,它是一部非常好的犯罪小說,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懸疑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