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先要說說當今天下聞名的義軍中的紅巾軍郭子興,自從前些日子郭子興病倒以來,實際主事的就是一個叫做朱元璋的人。
這朱元璋原本是一個農民,和徐達非但是同鄉,還是從小玩到大的夥伴,他比徐達大了三歲左右。因為十六七歲時家鄉鬧瘟疫,家裡人全死光,他就出家在皇覺寺當了和尚,可當和尚不久,皇覺寺被元人一把大火給燒掉了,走投無路之下,正值紅巾軍起義反元,就參加當時在濠州起兵的紅巾軍郭子興所部。
那自是當時不只是淮河一帶災禍頻繁,民生凋殘。在中原地區,同樣是苦難深重。由於元人官府不修水利,黃河連年決口,百姓流離失所,田地荒蕪,到處是人煙稀少,淒涼黯淡的景象。
無奈之下,成千上萬的貧苦農民,短衣草鞋,頭裹紅巾,手持竹竿鋤頭,長矛大刀,殺盡貪官汙吏,攻佔縣城州府,開倉散糧,破牢放囚。義軍都傳唱著〃殺盡不平方太平〃的曲子,各地紛紛響應。
就連張士信和大哥張士誠,雖然並不屬於紅巾軍,卻也是趁著紅巾軍起義,這才能夠藉機而起,獨據一方,來完成師門所託的上應天劫的事情,可以說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那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後,接著回鄉招攬了許多鄉人,這其中有許多天下聞名的勇將,這些人中,最為有名的正是這徐達。也正是在有這些人扶持,加上朱元璋本身謀略厲害,逐漸得到郭子興的信任,直至將乾女兒馬姑娘都下嫁給他,連‘元璋’這個名字,都是郭子興給他取的。
當今天下都知道四路大部的義軍之一是朱元璋部,而不知道郭子興部,可見那朱元璋的厲害之處,定是個不可小視的人物。
這樣厲害的一個人,居然將手下頭號心腹大將輕易派到平江義軍這邊來,還是來的集慶城這樣的要塞之處,張士信自然要問個清楚明白了。
他甚至都在想,那細柳營對此等重大的事情毫無所覺,只怕是因為注意力都集中到正在氣勢洶洶而來的元人大軍上去的原因了吧,亦或是其它未知道原因。
徐達見張士信並不拐彎抹角的,直接問他。想先前在雪虎相鬥的時候,並不曾問他,只在此時事情告一段落的時候,這才細細問他,一方面佩服張士信的容人氣度,另一方面也暗贊張士信為人直白,並不是那暗中算計別人的好漢。
當然,這其實也是徐達想錯了,倘若不是張士信親眼見到,徐達眾人那對付雪虎之時,表達出來的種種鐵血豪氣,只怕他還不知道要想些什麼辦法來對付徐達呢。
這自是天下義軍,雖然都是號稱反元人暴政,互相之間,卻是免不了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地盤,摩擦生事,各處義軍總還是要先為自己人考慮事情,連張士信這樣的人也是不能免俗。
這朱元璋的勢力原本並不和平江義軍相接,只是在平江義軍佔領集慶以來,就互相交接,有些地方可以說是犬牙交錯,故此張士信才對這種事情特別關心,也是高度的重視。
徐達自是懂得張士信的想法,他一開始直接報名之時,就存了沒有隱瞞的意思,那自是他此來並無惡意,相反確實是來助陣集慶,共同反元的的原由。
他輕輕向張士信說道:“張將軍,我家現今朱大帥聽說元人派花花脫木耳前來奪取集慶,朱大帥說,‘大夥都是反元義軍,集慶有失,自是唇亡齒寒。’故此,他命我前來相助。為怕平江義軍有所誤會,我只帶領手下親兵數十人,偌……”
徐達將手一指前面的人,接著說道:“就是現在在前面還能行走的那些軍士,他們也是一部分,我來到集慶後,並且請命助守東城門,故此相遇張將軍。”
這確是徐達本人的意思,他料定那花花脫木耳不敢從其它地方攻取集慶,這東城門這邊雖然地勢險峻,但畢竟背靠陸地,進可攻,退可守,相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