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人損失非常巨大!
其實這也怪不了別人。
在世界大戰爆發後,伊諾努領導的土耳其始終採取的都是兩面不得罪的中立政策。
之前,在土耳其革命領袖凱末爾麾下的時候,他表現得非常強硬。在任安卡拉國民大會政府外交部長時,與列強打交道,他以受害者的身份贏得世界輿論同情,以勝利者的身份迫使對手妥協,他要求希臘軍隊無條件撤出東色雷斯,英法軍隊撤離海峽區,表示為此不惜付諸武力,英國外長喬治。寇松逼迫他接受有損土耳其主權的協議,威脅他說:“要拯救你的祖國只剩半個小時了。”他堅定的回答:“請你們記住該怎樣同勝利者說話。”
他暗中分化英法意同盟,並在報紙上尋求輿論支援,歷數協約國對土耳其的傷害,宣告“我不能接受有損於土耳其領土完整的方案,不能接受等同於奴隸的地位。”透過強大的輿論壓力將對手置於難堪被動的境地,並透過一些小的讓步,終於簽訂《洛桑條約》,不戰而收回伊斯坦布林,將凡爾賽體系開啟一個巨大的缺口。
但是在凱末爾逝世﹐伊諾努當選為總統和執政的共和人民黨終身主席後,他的性格忽然大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他分析了土耳其的處境,認為弱小的土耳其沒有實力也沒有必要參加這場戰爭,土耳其只有在各大集團中保持中立才符合自己的利益。1939年他和英法簽訂了互助條約,當法國戰敗後,他又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在德國橫掃巴爾幹時置身事外。
現在,到了他自食惡果的時候了。。。。。。
德軍的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和帝國師,如同兩把鐵鉗一般,向著錫利夫裡、吉爾吉斯柯伊兇猛突進。
而在伊斯坦布林指揮的戈里斯元帥很清楚,憑藉著這些地方的土耳其軍隊,根本無法阻擋住強大的德軍,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他下達了向伊斯坦布林總撤退的命令。
這道命令究竟是對是錯很難評說,但是撤退中的土耳其軍隊遭到了德國空軍的瘋狂轟炸,損失慘重。
有的旅倉皇撤退到伊斯坦布林的時候,兵力已不足之前的三分之一。。。。。。
可如果繼續在錫利夫裡、吉爾吉斯柯伊堅守?這些部隊也許會被德國人全部消滅乾淨的!
尾隨在土耳其人身後的德國裝甲部隊,排除一切困難,兇猛突擊。
那些潰敗中的土耳其軍隊,根本不是他們的目標。
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
伊斯坦布林!
7月11日夜,帝國師前鋒部隊已經到達伊斯坦布林前線。
突擊速度之快,完全讓人震驚。
這也必須要“歸功”於戈里斯元帥的撤退計劃,一路上,德軍完全沒有遭到什麼抵抗。
而黨衛軍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也在急速向伊斯坦布林靠攏。
保加利亞軍和南斯拉夫軍的表現就要差許多了,他們被德軍遠遠的拉在了後面。。。。。。
7月12日清楚,恩斯特。勃萊姆元帥不顧危險的出現在了前線。
望著前面輪廓逐漸變得清晰的伊斯坦布林,王維屹知道決定土耳其之戰命運的決戰很快便要開始。。。。。。
伊斯坦布林根本就沒有完成迎接戰爭的準備。
而反觀德軍,從土耳其之戰一爆發,便士氣如虹,勢如破竹,信心和戰鬥意志已經到達了頂點。
這就是雙方根本上的區別!
其實關於這一點,在伊斯坦布林指揮作戰的戈里斯元帥非常清楚。
自己的部隊無法阻擋住德國人的進攻,自己也絕對不會是恩斯特。勃萊姆元帥的對手。
現在自己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盡一切可能拖延住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