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都要取消了。
第二十七章千古一個“秦始皇”(5)
令人費解的是,現在治秦史的專家,多有認為這是有道理的,說是為了結束百家爭鳴,統一法令與思想。還有人舉例說,六國就曾幹過清理圖書的事。
可是李斯所建議的“焚書”,那可不是清理掉一點禁書,而是要把文化類圖書全銷燬。要看書,就看技術書;要學習,就跟官吏學法律條文。
這種極端做法,造成統治者與知識分子的關係極度緊張。知識分子當然不滿,就不會給政權賣命,還要到處製造不利輿論,使政權的合法性大打折扣。
秦始皇想不到這些,對李斯言聽計從,於是一道《焚書令》發到全國,民間所有的文化典籍統統被付之一炬。好在中央府庫還有完整的藏書,不過後來也被“不讀書”的項羽在入關後,一把火給燒掉了。
這個文化斷層,給漢代的文化重建帶來了巨大困難,華夏文化可說是遭到了第一次浩劫。
可嘆的是,近世居然還有“四人幫”者流,不學中外先進的治國方法,偏偏去效仿李斯的幹法,禁絕豐富生動的文化,讓老百姓活得索然無味。學史學到了這個地步,他們的結局,當然也就比李斯強不了多少。
李斯實際上也是個沒有治國經驗的激進派,視歷代統治術為腐朽過時之物,他以為“法令”能至高無上,取代文化與道德。他又迷信官吏萬能,以為有了忠心耿耿的官吏,連教師也可以不要了。
其實法律只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要想官民都守法,還得有良好的文化、道德氛圍,天下人如果都成了無知無識、狠如禽獸的亂民,靠法律能鎮得住嗎?官吏也是同樣,不要教育,不講道德,怎麼能有合格的官員?像李斯這種人,在法家中也算是極端的,思維中缺少一點基本邏輯——他以為,如果一個人吃三張餅能飽,那就直接吃第三張好了,頭兩張餅不吃也罷。
他提出的焚書,開了人類文化史上的惡例。六國那會兒,君主多少都還標榜自己有文化,貴族交往聚會不念兩句詩是不行的。李斯卻要挖掉人頭腦中的文化,百姓偶爾說兩句《詩》《書》,都要砍腦袋,這不是要退回原始社會去嗎?
“焚書”事件後,接著又發生了一樁“坑儒”事件,其案情撲朔迷離,給了秦朝的知識分子最致命的一擊。
秦始皇做了千古一帝,起碼在中國歷史上無人可比,不僅李斯這類擁護者是這麼認為的,始皇帝本人的感覺也是這樣。那麼,一般人到了這地步,就“真的想再活500年”了。與我們常人操勞衣食、奔走祿位不同,我們活上70年,大概就很有些不耐煩了。
秦始皇不可能有現代科學意識,他自然要開始琢磨:如何能夠長生不老?這也不完全是為了貪圖生之享樂,他一天看幾百斤的檔案,也不見得是什麼享樂,這裡面,也有為帝國長治久安的因素吧。
秦始皇二十八年,他東巡至琅琊(今江蘇贛榆),有齊人徐福(又名徐巿)給他上書,說海上有三座神山,分別是蓬萊、方丈、瀛洲,山上有神仙,長生不老。他請求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定能求來長生不老藥。
始皇帝批准了徐福的請求,給徐福派了好幾千童男童女,載上夠吃三年的糧食,坐著大船就下海去了。
第二十八章創世紀的偉人也有敗筆(1)
現在的人看,這徐福好像就是個騙子。其實不然,他是琅琊的一位“方士”,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於助人,在沿海一帶名望甚高。徐福還是鬼谷子的關門弟子,跟師傅學到了辟穀、氣功、修仙的本領,且兼通武術。
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中,就有這麼一類,當時叫方士,並不見得就是騙子。他們弄的那些玩意兒,有的是化學,有的是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