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痤對這個落魄的白衣公子印象頗好,臨終前,把商鞅推薦給了魏惠王,說此人可接替自己為相。
魏惠王嫌商鞅年少位卑,沒有吭聲。公叔痤就屏去左右,說:“大王若不用衛鞅,就宰了他吧,勿使他走出國境!”
魏惠王應了一聲,就走了。
出門上了車,魏惠王長嘆一聲:“唉,公叔怎會病成這樣子,叫我把國家託付給衛鞅,豈非荒謬?”
過後,公叔痤想想又不忍,轉過頭來,把這事告訴給了商鞅,讓商鞅趕快逃命。
商鞅笑笑說:“大王不能聽您的話用我,又怎能聽您的話殺我?”
商鞅沒逃,果然也就沒什麼事。
就在他幹得沒滋沒味的時候,秦孝公的《求賢令》傳到了魏國,商鞅立刻抓住機會,打起揹包就出發,西出函谷關,到了秦都櫟陽。
他這一去,就成了千古留名的人物。不僅如此,他後來所做的一切,直接影響了華夏政治文化的最後定型。
開闢大一統帝國的秦始皇,其靈魂就是商鞅。
而後來開創了華夏帝國正規化的漢朝,不過只是“漢承秦制”。再後來的唐、宋、元、明、清,不過只是改朝換代。
真正的革命是在商鞅的手中完成的。
我們的命運是在商鞅那個時代就被決定了的。
商鞅這個奇峰突起的青年政治家才是我們真正的政治精神之父。他的白衣之袖掠過的微風,我們至今還能感受得到!
第九章震爍古今的《求賢令》(2)
商鞅到了櫟陽之後,絕非像《大秦帝國》電視劇裡演繹的那樣神氣活現,而且秦孝公也不可能未卜先知,做好了迎接這位神人的準備。
商鞅入秦後,估計是潦倒得夠戧,不管他的祖先是衛國的什麼公子,他都只是一個無職無權的草根知識分子。公叔痤給的那個“中庶子”職務,據考證,要不就是個小官兒,要不就是“乾兒子”之類的身份。
他遇到了所有草根青年遇到的問題——沒有上升的通道。
他見不到秦孝公,沒人給引見,也沒有信訪途徑。《求賢令》並不是給草根人員準備的!
但是,他看準了秦國是急需人才的,所以不肯就此打道回府。在秦國,他一住就是兩年,兩年後,終於找到了一個門路。這個門路說來不夠體面——是他結交了一位宦官(寺人)景監。
景監把他推薦給了秦孝公。
有關的史書裡,把商鞅見秦孝公的過程描述得活靈活現,但究竟是不是真的,只有天知道,我們不妨當故事來看。
商鞅第一次遊說秦孝公,談的是“五帝之道”,孝公不感興趣,聽得直打瞌睡。談話完畢後,秦孝公喚來景監,發火道:“你這位客人是個妄人,我怎麼能任用?”
景監沒料到是這個結果,忙跑去責備商鞅。商鞅一笑,請景監再幫忙引見一次。
第二次,商鞅大侃“三王之道”(夏禹﹑商湯﹑周武王),秦孝公也很厭煩,擺擺手說:“要實現五帝三王的大業,那太遙遠了,我不能等。凡有作為的君主,都是在生前就名滿天下,安能悶悶不樂等好幾百年以成帝王(豈不是要在墳墓裡憋悶死)?”
商鞅心裡有數,於是第三次求見,說這回可以拿出真貨了,是“五霸之道”。
“五霸”是哪五霸?史書上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孟子》裡所說的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事實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霸主地位的君主不止五位。這五位或其他什麼人,不過是其中的幾個典型而已。
一聽說“五霸”,秦孝公來了精神,馬上傳見商鞅。這次兩人談得很投機,秦孝公與商鞅談著談著,“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