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皇帝陛下英明神武,乃是天命之人,不是那麼容易就“駕崩”的。縱然是皇帝駕崩,張同也犯不上為李倓這種跳樑小醜搖旗吶喊充當前鋒。
因此,張同冒著一定的風險——因為張家人跟李倓叛黨攪和在了一起,毅然將李倓等人緝拿用囚車押解進京,以表明自己的態度。
他在半路上,聽到了皇帝公然返京,張九鳴和張九皋兩個皇叔被奪去郡王爵位、貶回長安養老以及楊國忠和楊錡等楊家人被攆出朝廷,罷官為民的一連串訊息,暗道僥倖,冷汗連連。
皇帝沒有追究張同的責任,甚至還有封賞勉勵,賜了他不少田產金銀。
而李倓、程千里等56人以謀反罪被斬首示眾,張良娣和十餘張家族人,被流放渤海苦寒之地,永不返京。
自此,天下安定,朝野安定。
永寧四年五月十五日,張巡攜大食使臣返京,奏報與大食談判並立下互不侵犯條約等諸事。
永寧四年六月,大朝會之上,皇帝頒佈詔書,將天下改為30個行政省,設立十一個軍事都督府——將全國兵馬重新打亂調配,兵力往西北和西南、渤海、漠北等邊防線上布控。至於內地各道,則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地方軍區,駐軍數量由兵部裁定,報皇帝批准。
這樣一來,原本的地方藩鎮等於是變相取消了。邊防線以內,國境之中,只有服從中央領導的行政區域各級衙署,沒有軍事小集團了。
永寧四年七月,皇帝再次下詔,改革朝政,推行中央朝廷衙署全天候辦公制度,而皇帝本身,保持既定的早朝,加設午朝。
永寧四年八月,皇帝下達獎勵生育詔和推商興農詔。在全國範圍內,鼓勵生育,鼓勵吞天開墾和商業貿易,大大提高商賈的社會地位。
永寧四年九月,朝廷設立恩科,開科取士,選拔出近千名官員奔赴天下各省、州府縣。
永寧四年末,皇帝頒佈“設立官辦學堂令”,在京城、各省設立100所官辦文學堂和武學院,選拔優秀人才進入其中學習培養。這種教育制度,成為科舉制度的有益補充。
永寧五年初,郭子儀奉詔率軍二十萬南征南詔。五年九月,南詔平。
永寧五年十一月,朝廷將南詔併入劍南道,更名為西南省,由安思順出任最高軍政主官。
……
……
張瑄的施政沒有脫離社會實際,他在一點點地以個人之力改變著這個國家。
天下進入了休養生息、富國強民高速發展的大時代,邁入了中華帝國的新紀元。
轉眼間,就是五年。
永寧九年七月十一日,御書房。
張瑄放下手裡的書籍,慢慢抬頭來望著站在自己書案前的一臉稚嫩的嫡長子張乾,十歲的張乾身材修長,眉清目秀,頗有幾分張瑄少年時候的風采了。
“乾兒,朕讓你讀的書,你讀了嗎?有什麼感受,說來給朕聽聽。”
張乾低頭看了看自己手上捏著的一本書冊,這是他的父皇花費一年的時間,自行寫就的一本書,名為《人…家…國》。雖名為書,其實就是張瑄這個穿越者以現代思想融匯這個時代的現實對諸多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問題的獨到闡述,相當於一個論文集。
“啟稟父皇,兒臣愚鈍,只看了三篇,還有些一知半解。”張乾的聲音清脆,卻很有調理,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成熟許多。這數年來,張瑄不僅讓張乾拜張巡為師學習這個時代的經史子集、文學禮儀,還專門抽出時間來親自教導。
“說來聽聽。”張瑄微微一笑道。
“聖人云,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重。古語也說,為君者當勤政愛民,由此可見明君是天下興盛的根本。但父皇在書中卻說,法紀至上,有法則有國,無論有無明